何满潮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拿破仑曾经说过,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
学习札记
通过教育的途径了解国家文明、汲取文化精髓,并内化为整个民族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是当下及未来国家治理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不仅要传递科学知识与公认的社会价值,更在于进入到传统文明的深处,撷取其广阔视野下深邃的思考,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提供支撑。
对传统文明报以敬畏,对现代文明报以热忱,这也要求我们更多地理解各种其他文明。通过格物致知认识国情,通过格物致知丰富和发展知识,通过格物致知感知世界潮流,不断培育文明的土壤,不断开出科学的花朵。只有在理解和汲取世界文明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只有在中西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中,才能更充分地汲取中华民族崛起的养分。
以格物致知的精神进行科学研究,运用在煤炭开采领域同样如此。通过吸取前人的理论及经验,中国科学家创造性地提出了被称为第三次矿业技术革命的“切顶卸压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在治理煤矿灾害研究中,用以控制巷道大变形的新型材料的研发成功,也是吸收了传统文化中以柔克刚的灵感,充分体现了与灾害较量的中国智慧。作为矿业科技工作者,我们应该瞄准矿业科技前沿,把矿业工程做成矿业科学,再逐步发展为矿业文化,只有科学中最精髓的部分才能成为文化被流传下来。——何满潮
何满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主要从事矿山工程岩体大变形灾害控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
融会贯通
“格物致知”见于《礼记·大学》,是儒家对于人类知识获取的一种理解。“格物”究竟是道德范畴还是探究物理的科学方法,在理论界还存在分歧,然而这并不妨碍其成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按照一定的法则取舍事物,知道该在哪里停下来思考,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与智慧——儒家思想想强调的恰恰是这样一种学习、看待事物的态度。推而广之,对于整体文明而言,这样的态度或者精神也同样适用。
格物致知是认识文明的必经之途,认识文明是格物致知的必然结果。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带着中华优秀传统烙印的文化,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文化,是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文化,是开放包容、吸纳融合的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博采众家之长,多种文明兼容并蓄,需要在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需要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报记者倪思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