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

(按院士入选年份排序)
  • 陈宗基院士

    中国科学院(1980)

      陈宗基:岩石力学、流变力学、地球动力学专家。
      祖籍福建安溪,生于印度尼西亚。
      1946年留学荷兰德鲁浦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
      1954年在荷兰德鲁浦力学研究所获优秀技术科学博士学位。
      1955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岩石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全国侨联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岩士力学与工程学会创始人及理事长,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与艺术院外籍院士。
      是第二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和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五十年代初创立了土流变学,为岩石力学开创了新的研究途径。
      1954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粘土结构力学的学说,用以阐明土的流变和破坏特性。后又提出了土的三向固结流变理论,发现了粘土和岩石存在着三个变形阶段和三个屈服值,特别是第三屈服值的要领,对工程的长期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岩石力学上,提出了岩石变形和流变理论,以及应力波在岩体中转播的理论。
      在应用岩石力学方面,为中国的南京长江大桥、葛洲坝工程等,解决了许多岩石力学问题。曾研制出二十二种岩土力学实验仪器。
  • 潘家铮院士

    中国科学院(1980)
    中国工程院(1994)

    155.jpg

      潘家铮:我国著名的水电工程专家。他专长力学理论,特别在水工结构潘家铮院士与少儿报的小朋友们一起分析上有很深造诣。他致力于运用力学新理论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力图沟通理论科学和实际设计两个领域。他在许多复杂结构研究课题中,都曾创造性地运用弹性力学、结构力学、板壳力学和流体力学理论及特殊函数提出一系列合理和新颖的解法,得到水电界的广泛应用。建国后,他亲自参与了许多重大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1984年国家颁给他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证书,1989年被授予国家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并被选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目前还担任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同时,还是清华大学教授,和在其它一些院校兼职,培养博士研究生。
      潘家铮院士同时对文学、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造诣。他孜孜不倦研读中国历史、名家的文集、诗集,他有喜怒哀乐,总要抒之于文,寓之于诗,先后写了《新安江竹枝词》、《读报志感》、《蓼莪吟》、《锦屏诗稿》等诗作,还在博览众说的基础上,写成一部《积木山房诗话》。

  • 宋振骐院士

    中国科学院(1991)

      宋振骐,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1935年生。现任山东科技大学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届副理事长,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中国国家小组成员。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8月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采煤学地下开采专业。40多年来坚持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深入煤炭生产第一线从事采矿工程基础理论“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的研究,为建立和发展我国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及用于指导现场生产实践,特别是大幅度降低煤矿顶板等重大事故提高开采经济效益做出了重大贡献。80年代以来主持了包括"顶板预测预报和控制"等10多个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先后获煤炭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10多项奖励。由于他在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及用于指导生产实践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科学技术拔尖人才、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全国高校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诸多荣誉称号。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专家。湖北汉阳人。山东矿业学院教授、矿山压力研究所所长。深入煤矿生产第一线,建立并完善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矿山压力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该理论体系把中国采场矿山压力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把煤矿现场矿山压力和岩层控制从过去主要依靠统计经验决策,推进到针对具体煤层条件定量的发展阶段。组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矿山压力研究所,主持并完成了包括“六五”、“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等20多个项目的研究任务。创造的“井下岩层动态观测研究方法”及成功研制的顶板动态仪等监测手段,以及顶板预测预报和顶板控制设计等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实现了理论和方法的统一。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孙钧院士

    中国科学院(1991)


    144.jpg

      孙钧院士,祖籍浙江绍兴,1926年10月生于苏州。1949年5月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早年(1954-1956年)随苏联桥梁专家и.д.斯尼特柯教授学习(并担任专家技术口译),修毕副博士学位课程。1980-1981年去美国留学,在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任访问教授。

      他青年时期在母校交通大学任教,1952年秋转调同济大学任讲师(1953年)、副教授(1962年)和教授(1979年)迄今。1991年选任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93年后改任院士。现任同济大学校务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地下建筑工程系和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名誉系主任,同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首批重点学术梯队学科负责人。
      现任校外学术兼职主要有:第3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暨中国国家小组主席、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第3届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顾问、名誉理事(上届副理事长),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中国自然科学奖评委,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的顾问教授和兼职教授以及国外一些大学和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
      在国内工程界,他现任长江三峡工程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江阴和润扬长江公路悬索大桥和上海市地下铁道工程等重大工程的顾问、上海市建委科技委顾问,以及上海市建工集团和城建集团、浦东城建委的高级技术顾问等工程技术职务。
      50年代,他在工程力学和桥梁工程专业任教;1960年起从事工程结构、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的教学、科学研究与承担工程任务。教龄迄今已52年。孙教授专长结构工程和工程力学,他长期以来在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以及隧道与地下工程结构等学术领域辛勤耕耘,是国内外地下结构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他在岩土流变力学、结构粘弹塑性理论和防护工程抗爆动力学等子学科方面有深厚学术造诣。近年来还开拓了环境土工学和软科学理论与方法在岩土力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他是最早创建“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学科分支(1962年)的主要奠基人。
      从20世纪80年代初,孙教授结合承担国家基金和部委、省市基金课题、国家各个五年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负责或参加重大工程建设与科研任务,在水工、矿山、煤炭、铁道、公路、市政、国防和人民防空等工程部门的地下工程建设中共完成有关工程科研、勘测和设计项目近40项,撰写学术论文160余篇、专著8部,主要有:《地下结构》(上、下卷),1988、《地下结构有限元法解析》,1988、《岩土力学反演问题的随机理论与方法》,1996、《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1996、《新型土工材料与工程整治》,1998、《岩土材料流变及其工程应用》,1999、《城市环境土工学》,2002年待出版,等等。
      他的若干科研成果经专家评议或鉴定认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或居国内领先地位。先后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部委级一、二、三等奖8项、由国外和知名人士个人颁发的基金一等奖各1项,连同其它奖励共20余项。
      在从事高等教育方面,他在同济大学兴办了国内第一所《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业(1960年),该专业是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地下工程结构,1981年)、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1986年)和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的建站点(土木、水利,1988年)。孙教授是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
  • 钱七虎院士

    中国工程院(1994)

      钱七虎,1937年生,江苏昆山人,汉族,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专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61年赴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留学,获副博士学位,1965年回国,先后在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任教并担任教授。1983~1996年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院长(现已和其他几个学校合并为解放军理工大学),1996年至今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常委。1990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1998年任全国政协八届、九届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现担任《爆炸与冲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杂志编委。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届理事长,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
      钱七虎院士从事防护工程设计计算理论教学与科研近40年,在防护工程计算理论及防护系统工程理论方面提出很多新的设计计算方法和观点,为发展我国的防护工程学科和防护工程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六七十年代,钱七虎院士在防护工程抗核武器及其效应研究方向中解决了防护工程孔口防护,大跨度防护门及土中浅埋结构等一系列难点的设计计算;1965年在国内首次应用空气动力学原理与方法解决防护工程孔口防护的一系列计算问题;70年代初在国内首次应用动力有限元方法对地下飞机库大跨度防护门进行了动应力分析,并主持设计计算了我国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地下飞机库钢筋混凝土防护门;70年代他领导项目组着重研究了土中浅埋结构复土层中核爆炸应力加载波及卸荷波的传播及其与结构的相互作用,第一次在国内提出了土中浅埋结构三自由度相互作用模型计算体系,该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80年代,他在国内第一个发表了防护系统工程论文,开创了国防与人防工程软科学研究领域,首先提出将运筹学方法应用于防护工程破坏概率的确定,抗力指标的论证及设计方案的比较;首先将系统工程应用于阵地防护能力和稳定性的分析、人防工程防护标准及防护效率的研究;并首次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军事大系统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其成果“人防工程防护标准研究”、“团坚固阵地防护能力与稳定性系统分析”、“工程兵发展趋势动态模型”获全国人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以来,他领导课题组完成了“防护结构概率设计理论研究”和“断裂构造对触地爆中远区地应力、地运动参数的影响”等项目。在前一课题中他首次提出将可靠性修正因子法与二阶矩法相结合,并在分析结构可靠度时全面考虑了各种不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国内防护结构概率设计方法上处于领先地位和国际先进水平;后一课题中,他在断裂构造隔震机理、爆炸应力波通过断层破碎带耗能衰减定量理论分析和模拟试验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所建立的爆炸应力波通过断层透镜体带的动力接触模型是在颗粒介质细观力学方面的创新。这些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90年代以来,钱七虎院士指导博士研究生应用前苏联学者建立的准饱和土三相模型分析爆炸应力波在准饱和土介质中的传播及其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得出了很多不同于目前国防和人防工程设计规范中规定的成果。作为工程总指挥,他与大家共同研究方案,实施了装药量达1200000t的珠海炮台山峒室大爆破,创造了多层多列条形装药爆破的世界新纪录。1997年《面向国防现代化建设,创一流防护工程学科》获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2000年《含钢球的钢纤维混凝土遮弹机理研究》经总参兵种部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钱七虎院士撰写与主编了《民防学》、《防护结构计算原理》、《有限元法在工程结构计算中的应用》、《武器效应及其防护》等4部著作,发表论文80多篇,指导博士研究生多名。
      1954年,品学兼优的钱七虎被保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961年又以全优的成绩被选拔留学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并获得副博士学位。
      学成归来后,他一直奋斗在教学和科研战线上。数十年的呕心沥血,他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防护结构与防护系统工程专家。60年代,他在防护工程抗核、常规武器效应的研究方面解决了工程孔口防护、大跨度防护门、土中浅埋结构、防护结构概率设计理论、三相饱和土介质中爆炸波传播及相互作用等一系列难点问题。70年代初,在国内首次应用动力有限元法对防护门进行应力分析,领导了我国最大跨度、最大抗力的空军机库防护门的研究设计。80年代,首次建立了我国的三自由度土中结构相互作用计算理论及防护结构概率设计理论。90年代以来,在三相饱和土介质中爆炸波的传播与相互作用、断裂构造对爆炸波参数的影响、抗侵彻炸弹的新型遮弹层研制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工作。
      他的汗水没有白流。其教学和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人防委人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军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项。1992年,他成功地组织指挥的珠海炮台山大爆破,被媒体称为“天下第一爆”。1994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1983年,钱七虎就任原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院长。他始终坚持“院校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培养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指导思想,从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入手,大胆选拔、引进管理人才和学科建设带头人,对学科专业进行整体设计和调整,加大科研的投入,使学院取得了一大批在军内外颇具影响的科研成果,并跻身于全军重点院校行列,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1996年,钱院士卸任院长职务后,更以满腔热忱履行自己全国政协委员及总参科技委常委、总参科技委顾问的职责。他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出访考察,承接课题……年逾花甲的他依然组织完成了一百余万字的国家科研项目——“21世纪前期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对策”的研究工作。


      履历:
      1954年
      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毕业后去苏联深造
      1965年
      古比切夫军事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院长等职。
      1994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岩土力学与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1988年
      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0年
      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1993年
      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2003年
      当选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
      2007年
      连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

      主要论著
      主要专著有《民防学》、《有限单元法在工程结构计算中的应用》和《防护结构计算原理》等4部,著有《核爆炸条件下浅埋结构荷载理论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等论文40余篇。
      1钱七虎.有限元法在工程结构计算中的应用.军委空军,1976
      2钱七虎,陈震元.冲击波作用下浅埋结构复土层中的卸载波,爆炸与冲击,1982,2(1):24-36
      3陈震元,钱七虎.核爆炸冲击波作用下土中浅埋刚性结构动力反应分析.爆炸与冲击.1985,5(2):24-33
      4钱七虎.人防工程规划原理.总参工程兵部,1988
      5钱七虎,王明洋.核爆条件下浅埋结构卸载理论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爆炸与冲击,1994,14(1):9-18
      6钱七虎,王明洋.三相介质饱和水土自由场中爆炸波的传播规律.爆炸与冲击,1994,14(2):97-104
      7钱七虎,王明洋,赵跃堂.三相介质饱和水土中爆炸波在障碍物上的反射荷载.爆炸与冲击,1994,14(3):225-230
      8钱七虎,黄小平,唐德高,等.冲击荷载作用下有限元方法求解波动过程精度研究.爆炸与冲击,1995,15(1):1-10
      9王明洋,钱七虎.颗粒介质的弹塑性动态本构关系研究.固体力学学报,1995,16(2):213-219
      10王明洋,钱七虎.爆炸应力波通过节理裂隙带的衰减规律.岩土工程学报,1995,17(2):112-119
      11王明洋,钱七虎.爆炸波作用下准饱和土的动力模型研究.岩土工程学报,1995,17(6):103-110
      12钱七虎.民防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13王明洋,钱七虎.应力波作用下颗粒介质的动力特性分析.爆炸与冲击,1996,16(1):11-20
      14钱七虎,王明洋.爆炸波作用下三相饱和土的动力特性研究.中国文摘期刊,1998,9(5):576-578
      15钱七虎.迎接我国地下空间开发高潮.岩土工程学报,1998,201(1):112-113
      16赵跃堂,钱七虎,王明洋.爆炸荷载作用下三相饱和土中气体运动的几个影响因素分析.爆炸与冲击,1998,18(2):28-34
      17朱大勇,钱七虎,周早生,等.复杂形状洞室映射函数新解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3):269-274
      18朱大勇,钱七虎,周早生,等.复杂形状洞室围岩应力弹性解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4):402-404
      19朱大勇,钱七虎.极限平衡法计算土压力系数的新土途径.土木工程学报,2000,33(1):63-68
      20朱大勇,钱七虎.严格极限平衡法框架下的边坡临界滑动场.土木工程学报,2000,33(5):68-74
      23钱七虎.俄罗斯地铁建设考察综述之一:地铁建设总情况及设计总要求.铁道建筑技术,2001(3):1-4
      24严少华,钱七虎,孙伟,等.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单轴压缩下应力—应变关系.东南大学学报,2001(2):77-80
      25严少华,钱七虎,姜锡全.超短钢纤维高强混凝土静力与动力抗压特性对比试验及分析.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1(1):33-35
      26王明洋,钱七虎,国胜兵,等.接触爆炸作用下钢板—钢纤维钢筋混凝土遮弹层设计方法(Ⅱ).爆炸与冲击,2002,22(2):163-168
  • 葛修润院士

    中国工程院(1995)


    55.jpg


      葛修润教授,岩石力学专家。1934年7月出生,上海市人。1959年7月毕业于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系,获苏联优秀毕业生证书。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1981年—1982年荣获国际著名的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与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创始人L.Müller教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土岩力学研究所合作从事研究工作。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葛修润教授长期从事岩石力学与重大岩土工程科研工作,是我国岩质边坡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60年代初期开始的大冶铁矿南邦边坡研究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大型原位试验的著名工程,开创了我国边坡研究新局面。葛修润为主要骨干。1966年,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独立主持完成了此项边坡研究任务的稳定分析计算报告和岩体力学试验总结,使大冶南邦边坡研究得以圆满结束。近年来他主持铜绿山铜矿、永平铜矿、海南铁矿等大型矿山边坡工程和银山铅锌矿、武山铜矿尾矿坝这类特殊土坝的坝坡稳定性评价及整治工程,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他主持完成的大冶铁矿北邦滑坡整治与监测工作被鉴定委员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同类边坡工程范例”,获1994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葛修润教授是最早将有限元法引入我国岩体工程的学者之一。1973年511工程地下厂房硐群非线性分析是国内大型地下工程应用有限元首例。1974年为葛洲坝二江泄水闸作抗滑稳定非线性分析,为该工程作出重大贡献。清江隔河岩重力拱坝三维非线性分析获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目前还担任中国三峡工程船闸高边坡特聘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完成了三峡工程船闸高边坡三维弹—脆—塑性分析。
      研究方向:
      1.岩土力学中的数值分析方法 2.高边坡稳定分析、监测及加固研究
      个人主页: http://cem.sjtu.edu.cn/teacher/gexr
  • 王梦恕院士

    中国工程院(1995)

    人物履历
      1952年9月~1955年8月 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大型建筑专业(中专);1956年
    9月~1961年8月 唐山铁道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桥隧系,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1961年9月~1964年12月 研究生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桥隧系隧道工程专业,师从著名隧道专家高渠清教授。
      在王梦恕的学生时代,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要算他的导师高渠清教授。王梦恕曾满怀深情地谈到他的老师高渠清先生。他回忆说,在他读研究生期间,正值国家生活供应极端困难之际,高渠清先生怕他营养不良,每周都把他叫到家中,和老师一起分享国家给高先生特殊照顾的营养品;高先生担心他步行太累,把家中唯一的自行车给他骑用;高先生还教他如何做人,告诫他要热爱祖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艰苦朴素,淡泊名利,学会团结周围同志。高渠清先生对王梦恕的要求不可谓不严格,对王梦恕的关怀不可谓不深切。这种师生深情让王梦恕所受到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教育,还有影响他一生的人格教育。也正是这种师生深情,让王梦恕一直对母校西南交大怀有深深的感情。他曾自陈,自己始终将“不给母校丢脸”这句话当成要求自己、师弟及弟子的座右铭。
      他曾坦诚地说,“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首先想起母校,想起老师,经常打电话或登门请教,我感到我的一切行动和决策身后都有母校在支撑着,随着岁月的增长,这种感觉更加深厚。同样,当我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就象孩子对妈妈一样快速地告诉她,让她分享这种幸福。1995年当我被评选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时,我首先把通知寄给了母校。当我被评上首届詹天佑成就奖大奖时;当我被同时选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时;当我被人事部授与科技功臣一等功时,我都把这些消息告诉母校,我感到这些成绩,这些荣誉的取得都是母校的荣誉,都是母校教导的结果,我从内心感到没有恩师、没有母校严格的教育,不会有今天的一切”。
      毕业后,1965年5月~1970年5月 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施工处科研室,任技术员、专题组长;1970年5月~1979年2月 成都铁路局峨嵋内燃机务段、局科研所,任主任技术员、工程师;1979年2月~1997年5月 铁道部隧道工程局科研所、局总工办任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专题组长。科研所总工程师、北京地铁指挥部副指挥长、总工程师、局副总工程师。 铁道部隧道工程局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及岩土研究所所长;北京交大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学院特聘教授。兼任北京市、南京市、厦门市地下工程专业顾问、12 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4 个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河南省政府参事等职。 开拓了铁路隧道复合衬砌新型结构领域的理论研究,摸清了结构受力特点、机理,确定了施工要点及工艺;主持并参加大瑶山隧道深孔光面爆破、喷锚支护、监控量测、反馈信息指导施工、周边钻孔预注浆等关键技术成果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实现了大断面、大型机械化快速施工,使长大隧道修建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主持双线铁路隧道不稳定地层信息化施工,首次系统地创新了超前支护稳定工作面支护体系的理论分析和应用,创造了新型网构钢拱架支护型式并广泛应用于地下工程;主持创造了“浅埋暗挖法”修建城市地铁和车站的施工配套技术,为城市地铁及地下工程修建开辟了一条新路。主持国内多条海底、江河水下隧道的设计、施工研究,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
     
    杰出贡献
      王梦恕院士从事铁路工程科技工作40余年。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理论研究、科学试验、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以及指导设计、施工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促进我国隧道建设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二等奖5次;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等。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多种荣誉称号。1999年获“第四届詹天佑大奖”和国家人事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一等功。
      王梦恕院士在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主要贡献有:一、开拓了铁路隧道复合衬砌新型结构领域的理论研究、室内及现场试验,摸清了结构受力特点和机理,确定了施工要点及工艺,大大提高了地下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并首次在大瑶山隧道应用成功,该项研究获1987年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已在全国长大铁路、公路隧道、地下铁道、地下停车场全面推广应用。二、为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修建采用新原理、新方法、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做了大量科学技术攻关研究。在新奥法标准作业工艺、深孔光面爆破、喷锚支护隧道围岩变位监控量测方面有新的发展和突破,为大瑶山隧道修建提供了技术数据和施工模式。实现了大断面、大型机械化快速施工,彻底改变了我国多年的传统施工方法。提前两年半建成大瑶山隧道,被视为我国铁路隧道发展史上的一次大飞跃。
     
    个人作品
     
    《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技术通论》
      王梦恕整理多年工作经验,写成《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技术通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法理论设计和技术施工的专著。
      全书共十章,主要内容包括浅埋暗挖法的定义、分类、水文地质调查特点、设计和施工方法、方案对比、辅助工法、沉降机理、监控量测及其标准等。 此书借助国内外大量工程实例和工程绘图,对浅埋暗挖法的设计和施工要领进行了全面而缜密的论述,并对浅埋暗挖技术方法在创立、发展、和推广应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该书具有理论指导性和技术适用性,书中附有许多可供工程设计和施工时参考的试验数据,资料翔实、实用。 此书可作为地铁、铁路、公路、水利、矿山、军工、城市规划等部门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的参考用书。
     
    《大瑶山隧道—20世纪隧道修建新技术》
      主要内容:这本书是反映我国20世纪隧道建设最新水平标志的著作,大瑶山隧道工程举世闻名,它取得的10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六项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其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解决了42个关键技术难题,各项技术成果成龙配套,王梦恕站在世纪的高度,应用新原理去全面,系统、真实地论述与衡量被大瑶山隧道工程及后来工程实践肯定的新技术,书稿写作既达到技术理论指导的高度,又能在典型实例上细致阐述,对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的技术人员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及其发展》
      本书收集了王梦恕院士及其学生科技论文共66篇。内容涵盖山岭隧道重大工程施工、浅埋暗挖法施工、城市地铁盾构法施工、辅助工法、安全风险、环境保护、爆破工程及基础研究等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
  • 王思敬院士

    中国工程院(1995)


    133.jpg

    134.jpg


      王思敬(1934年12月27日生于上海,祖籍安徽)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与岩石力学专家。

      1953年毕业于上海吴淞中学,1954-1963年在苏联留学,1959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获地质工程师学衔。1963年,研究大坝工程地质问题,获苏联地质矿物科学副博士学位。王思敬与胡锦涛谈话
      1963年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78年任副研究员,1981年任研究员,1983年受聘博士生导师,1984-1987年任副所长,1987-1995年任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
      王思敬院士1987-1995年任国际发展地球科学家协会(AGID)理事长,现任国际工程地质学与环境学会(IAEG)理事长(1998-),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岩土委员会理事(1996-),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CSRME)理事长(1998-),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委员会主任(1996-),香港政府土木工程署斜坡安全国际高级专家组成员,香港大学杰出学者及名誉教授。
      王思敬院士是国内外知名的工程地质学、环境工程地质学和岩石力学家。他致力于地质与力学、地质与工程相结合的研究,在发展岩体结构理论、创建工程地质力学领域中做出重大贡献。在工程岩体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岩石工程稳定性分析原理和方法。王思敬野外调研
      王思敬院士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获得国家及中科院奖多项,1987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他受聘为河海大学双聘教授,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校名誉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及国内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担任中国科学院冻土工程国家实验室(2001-)及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6-)。1983年以来王思敬院士培养了博士生40名左右,合作指导了博士后多人。
      现任《工程地质学报》、《岩土工程界》主编,任《国际工程地质学报(EngineeringGeology)》、《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岩土工程测试学报(GeotechnicalTestingJournal)》(1996-2000)等杂志编委。撰有《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坝基稳定性工程地质力学分析》、《地下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地质环境研究(GeoenvironmentalConsiderationintheStrategicPlanningofRegionalDevelopment,ICIMOD)》等专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

      部分论文、专著
      1.王思敬等著(1984)地下工程岩体稳定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
      2.WangSijing(ed.)(1986)EngineeringGeologicalProblemsinAsia.Bejing:SciencePress.
      3.王思敬著(1990)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
      4.王思敬等主编(1990)攀西地区环境工程地质。北京:海洋出版社。
      5.WangSijing(1998)GeoenvironmentalConsiderationintheStrategicplanningfordevelopment.ICIMODKathmandu,Nepal.
      6.WangSijingandWangCunyu,ed.(1993)GeoscienceinurbanDevelopment.Beijing:ChinaOceanPress.
      7.NiuHongjian,WangSijing,ChaiYuchen(1996)ThrustingandNappeTectonicsofQingling-DabieOrogenicBelt,CentralChina.Beijing:SeismologyPress.
      8.WangSijingandDaiFuchu(1996)GeoenvironmentalConsiderationfortheengineeringdevelopmentinChina.Beijing:ScientiaGeologicaSinica.
      9.Y.J.Shang,S.J.Wang,G.C.Li,Z.F.Yang(2000)Retrospectivecaseexampleusingacomprehensivesuitabilityindex(CSI)forsitingtheShisan-Lingpowerstation,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ofRockMechanicsandMiningSciences37:839-853.

      王思敬院士学术网站http://www.enggeo.org/wangsijing/index.html
  • 刘宝琛院士

    中国工程院(1997)

          刘宝琛(1932.7.20-)采矿工程专家。辽宁省开源市人。1962年毕业于波兰科学院岩石力学所获博士学位。长沙矿冶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随机介质理论的奠基者及其应用的开拓者。发展创建时空统一随机介质理论,将其应用于建筑物下、河下及铁路下开采地表保护工程。使在本溪、抚顺、阜新等矿区从“三下”安全采出煤炭达千万吨以上。打破了苏联专家规定的太子河保安煤柱禁区,采出煤上百万吨。又应用于铁矿、金矿及磷矿,从“三下”采出大量矿石,解决了北京地铁建设预疏水地表沉降预计问题,获巨大经济效益。出版专著5本,发表论文百余篇。培养硕士7人,博士37人。1994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名誉理事。

    22.jpg


    一、著述目录
    (一)专著
    煤矿地表移动的基本规律 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矿山岩体力学概论 刘宝琛编著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9 TU45/17
    矿山岩石工程交流变学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岩土工程培训中心,1988 
    岩石力学原理  (加)科 茨著;刘宝琛等译  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11
    实验断裂、损伤力学测试技术 刘宝琛编著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4.9 O346/2
    (二)论文
    包钢选矿厂一、二系列弱磁-强磁-浮选综合回收铁、稀土新工艺工业改造试生产报告(打印件)
    -望儿山金矿地表移动与建筑物保护,矿冶工程,1995(3)/P17-20
    加拿大矿山排土场河水过流的研究及工程概况  矿冶工程,1995(2)
    近地表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随机介质方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5(4)
    长沙地铁合理开挖深度探讨  矿冶工程,1995(增刊)
    边坡稳定分析中条块法的进一步探讨  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第三届岩石力学与工程讨论会文集,西南交大出版社,1995
     
    二、科研成果简介
    1.建筑物、河下及铁路下采矿理论及技术研究,曾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项,并已在全国各煤矿及部分金属矿山应用。
    2.边坡稳定及加固研究,先后承担国家“六五”、“七五”及“八五”重点科研项目,曾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西藏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解决了多项工程技术问题。
    3.北京及深圳地铁建设对地表影响预测研究。
    4.深基坑稳定分析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深圳)。
    5.控制爆破及爆破震动监测研究(大源渡水利工程)。
    6.高速公路地下空区处理(京珠高速公路)。
    7.地下人防工程上方大型高层建筑物的基础研究(广州市)。
    8.土质边坡稳定分析及加固(宁乡、浏阳)。
    9.隧道火灾研究。
    10.铁路、公路软基处理技术。
    11.地下降水地区沉降分析计算。
    12.岩土注浆技术(广州地铁)。
    13.基础桩底压浆技术(怀化)。
    14.挡土墙锚固技术(长沙市)。
    四、获奖情况
    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
  • 马瑾院士

    中国科学院(1997)

          马瑾院士,1934年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所构造物理学专业,获副博士学位。现任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研究领域为构造物理学。三十多年来从野外调查、实验模拟及理论分析等多方面研究构造变形的物理机制及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其中包括:褶曲形成机制及应力场的物理模拟及其应用;缝(断)块系统的变形与地震活动性研究,包括构造类型与地震迁移、震源机制、地震序列及前兆类型的关系,共轭断层旋转与交替活动,构造变形过程中声发射及其它物理场的演化与失稳前兆;断层物质成分和变形机制与断层力学性状的关系及其对各种环境因素的响应等。主持完成了国家地震局多项重要课题,在国内外发表论著100余篇(部),获部级以上科技奖10项,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余名。现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等研究工作。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