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5日 浏览数:1130

关于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沙漠,地球的一处极致之景,但当本该播种的土地退化成沙漠便成了"地球的癌症",今天是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的主题为“为土地联合起来: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

关于防治荒漠化与干旱你了解多少?

一、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由来

1994年12月19日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的建议,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二、什么是荒漠化?

按联合国多次关于荒漠化定义的讨论,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提出的定义是:“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形成原因包括:

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没有植被(保护)等。

人为因素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的不当活动。

三、我国土地荒漠化目前是什么情况呢?

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截止2023年6月,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6.81%,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区。国家林草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通过持续加大“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已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道路,遏制了荒漠化扩展态势,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防沙治沙实践来看,防沙治沙的发展史就是科技治沙的发展史。防沙治沙的需求推动了科技治沙的发展,而科技治沙的发展促进了防沙治沙的高质量发展,促使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面对沙害肆虐束手无策,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成为今天的治沙大国,并引领全球的荒漠化防治。

四、荒漠化有什么危害?

荒漠化会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状况恶化、社会经济发展受阻、生活设施和建设工程受损、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壤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失调等问题。因此,荒漠化是一个多方面的、深远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努力来防治。

五、治理荒漠化有哪些方法呢?

① 植被能“锁住”水分,抵御风沙灾害,促进沙化土地功能恢复。

② 草方格沙障是治沙技术中的典型代表,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

③ 营造适宜当地自然植被覆盖度的固沙林,通过改变其分布格局来提高防风固沙效益。

④ 除了生物治沙,在工程治沙、化学固沙、机械化治沙等方面,目前也有很多新技术应用——比如多功能立体固沙车。

⑤ 治沙的“终极目标”是把“沙”变成“土”,形成珍贵的“沙漠皮肤”——生物土壤沙结皮。

土地是人类的未来,我们都是荒漠中的一粒种子只要不撒手,便能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