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党性永远向前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5日 浏览数:1407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已走过30年历程,伴随学会不断壮大、发展的过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党员专家、学者,他们在不同领域努力耕耘,做出了出色的业绩,为学会广大会员树立了鲜活的榜样。副理事长何满潮院士就是心有党性,谦虚谨慎,永远向前的学会领导人之一。

  一、自主创新,科技先行

  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表示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学会是一个凝聚科技人才的民众团体,怎样构筑好学会的平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展示才华,提升我国科学技术实力与水平创造机遇和条件,是学会副理事长何满潮院士一直思索的问题。

  由于长时期深入在生产一线,何满潮深知产业部门的诉求。经过认真调研,在广泛征求学会各方面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他酝酿率先建立创新联盟。创新联盟由创新载体(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和驱动载体(行业重点企业、行业大型企业)组成。其目标是通过协同创新建立技术高地,推动产业转型带动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向“矿业强国”迈进。联盟的成立应该有效解决目前一流先进技术推广过程中的“肠梗阻”、“堰塞湖”现象,使创新载体与驱动载体目标一致,相互作用,协同创新,形成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2015年1月27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织、协调安排下,“中国矿业科学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何满潮在大会上做了题为“建设中国矿业科学协同创新联盟推进第三次矿业技术变革”的工作规划汇报,他满怀信心地指出,联盟的使命就是在十八大“科学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引领下,推动第三次矿业技术变革。联盟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理事会领导机构,何满潮当选为联盟理事长,神华集团、中煤集团、中国黄金集团、辽宁有色地质局为副理事长单位,开滦集团、同煤集团等32家企业和研发机构为理事单位。如此规格和实力的创新联盟在国内前所未有,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大平台上必将迎来热切的关注。目前,中国矿业科学协同创新联盟正在落实和实施各项战略目标,开创我国从矿业大国向矿业强国迈进的新天地。

  二、长期坚守实践第一

  众所周知,煤矿开采是一项高危工作,每年都有灾难发生。随着地下开采深入,大规模的地下工程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和重塑岩土工程地质环境,因此在采矿过程中极易遭遇岩爆、冲击地压、岩体变形、突水、突泥等重大地下工程灾害。据统计,十年前我国每年矿山灾难死亡人数高达7000多人。近年来由于加强防范,矿难死亡减少,但情况仍不容乐观。何满潮认为,“这些数字时时刺激和鞭策着我们的神经,我们希望能通过努力,减少灾难,挽救更多矿工生命。”何满潮预感到,对深部地下工程灾害进行有效的预测与控制,已经成为深部地下工程迫切需要解决的前沿科学问题。

  怎样解决?何满潮决定从控制岩爆问题入手。岩爆,是一种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杀伤力极强,深部矿山极易发生岩爆。何满潮长期深入矿井生产一线,研究矿山工程岩体大变形灾害控制,设计发明出一套对岩爆进行实验室再现的设备系统,2006年,第一例岩爆实验成功。截至目前,实验设备系统已进行了300多次试验,实验样品除了国内典型的岩爆企业外,还包括加拿大、意大利、伊朗等6个国家的样品。试验的成果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影响。

  何满潮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组建了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实验室。2008年,他的实验室被国家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教师15人,博士生26人,硕士70人。这个团队曾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创新团队。他们的工作,就是瞄准煤矿工业中难点、热点问题,站在矿业领域前沿,不断创新、再创新,为使中国从矿业大国走向矿业强国做出贡献。

  今天,在何满潮工作的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实验室里,人们看到了16套关于研究矿山安全开采的实验设备系统。这些设备都是何满潮呕心沥血、亲自设计的。2009年,国家领导人刘延东到实验室视察,对他们所做出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何满潮在50岁之前,每年的大半时间都在全国各地的矿山,经常下到1000米深的井下,进行现场科研与实验。他长期坚守在一线,致力于矿山工程岩体大变形灾害控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了以软岩变形力学机制为核心的软岩工程岩体力学理论与支护技术方法,作为第一完成人,他和他的团队先后获国家科技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获国家专利28项。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专家到他的实验室访问和学习,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鉴于何满潮在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2011年,比利时蒙斯大学(MONS)在建校175周年庆典仪式上,该校校长C.康提教授把荣誉博士学位授予了一位外国学者、来自中国的何满潮。

  三、安全采矿成功预警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在矿产资源开采及山区工程开发活动中,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是我国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这些灾害的产生,造成了众多的矿工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如何实现安全开采,对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实时有效监测和成功预测预报,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何满潮心系矿工,日思夜想,决心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啃一啃这个硬骨头。

  他经过反复调查研判,构思和设计了整个智能系统框架,率领其团队研制出了新型高科技监测设备系统。这一新技术的研发,由于加大了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含金量,不仅为滑坡灾害防治赢得了时间,也为岩土工程研究和滑坡灾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随后一系列的应用中,先后对内蒙古平庄西露天煤矿边坡、西气东输工程延安段重点边坡、新疆伊犁水电站活动性断层以及吉林高速公路边坡的稳定状态进行过远程预测预报,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受到地方政府、矿区和工程部门的赞誉和欢迎。

  在一台终端连接了全国各地矿区边坡安全状况的全部数据的电脑前,何满潮把鼠标停在了“本钢集团南芬露天铁矿”、“灵宝秦岭金矿”等现场页面上。人们看到,显示器上监控的曲线就像一幅幅心电图,记录着每一天系统对监测到滑坡灾害的情况。“如果监测到危险,系统会报警。根据监控曲线发出的预警,生产企业可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甚至进行必要的撤离,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滑坡造成的不良影响。它可以提前20天甚至1个月对坡面可能发生的危险作出预警。”何满潮信心满满地介绍。自2006年至今,该系统共监测到10次滑坡灾害,由于处理及时,没有一次造成人员伤亡,稳定状态和滑坡灾害的准确预测预报率达到100%。

  2010年,辽宁南芬露天铁矿矿区采用了这套山体滑坡远程智能监测预警技术。一次它提前三天成功预测了滑坡,另一次提前两天成功预测了滑坡,矿工和矿山机械设备有充足的时间撤离现场。据统计,2010-2012年,该铁矿矿区发生过7次滑坡灾害,均被成功预报,累计撤出人员220人次,撤出设备价值22090万元,避免了35290万元的经济损失。

  何满潮心系家乡人民,2000年,家乡灵宝一金矿因地下开采引起山体滑坡,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滑坡将把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或者进一步形成泥石流,后果不堪设想。经有关专家论证,建议停采。如果这样,矿区现有设备可能报废,1000多名工人将面临失业。灵宝当地领导焦急地到北京求助何满潮。何满潮回到灵宝,经过一系列现场调研,萌生了一个新的采矿方法,进行了新的开采设计。他提出的这个开采设计书本上没有,完全靠多年在矿区的实践经验。这一新的采矿方法,不仅不影响日常开采,还能把即将产生滑坡的地方稳定住。如今,这个金矿仍在安全生产,再也没有形成新滑坡。

  在矿山安全开采这一方面,何满潮像一个传奇,一道又一道的难关被他控制,一道又一道的难题被他破解。“未来50年内,煤炭仍将占据我国支柱能源的地位,而煤炭资源开采的趋势是越来越深,其中深部高压、高温、渗流等问题让安全开采更加严峻。”何满潮说,他期望他和他的团队在这个行业突出问题的科研力度更大一些,寻求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技术进展,给越来越复杂的灾害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四、教书育人辛勤耕耘

  何满潮不仅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理事长,同时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主席;还是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肩负着科研与教学两副重担。

  在矿业大学,何满潮数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他自觉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优良的科学道德和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成为全校师生学习的榜样。这一切,都与他自身成长历程有关。

  何满潮出生在河南灵宝阳店镇南家洼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北方山村,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孩子,小时候家里很穷,每年青黄不接时,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父母亲总是把仅有的一点口粮留给孩子们。那时候,小小年纪的何满潮有了远大的理想: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改变命运,报效自己的家乡和父母。他嗜书如命,每天晚上趴在被窝里,抱着一个小煤油灯看书。1973年,何满潮以优异的成绩从灵宝市第五中学高中毕业。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考入长春地质学院,进入了大学的校门。但何满潮并没下停下求知的脚步,他的眼光越来越高远,深知要想报效祖国和人民,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是不行的。大学里浓厚的学习氛围促使他更加刻苦,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加自觉。他如饥似渴,在长春地质学院连续读了七年,直到研究生毕业。他的求学经历和知识积累为日后承担大量科研课题和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何满潮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要想提高教育水平和科研实力,必须要形成团队。他决心身体力行,为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学术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贡献力量。他先后共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百余名,领导的科研团队被评为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

  他经常对他的学生们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剩余价值。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甚至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在消耗整个社会的财富。直到我们上了中学、上了大学、上了研究生、上了博士生……我们都是在消耗社会财富。当我们能够成为一个生产者,能够成为财富的创造者的时候,我们开始创造价值。我们创造的价值减去所消耗的价值,等于剩余价值。试想,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所创造的价值,还没有他消耗的价值多,那么这个人的人生价值在哪里?

  所以,我认为:人生的价值,一定需要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出剩余价值,你才有价值。

  何满潮非常注重引导和鼓励他的学生学有所用。一次,他一早来到实验室,却发现一位学生比他更早地坐在那里读书。上前一看,学生读的竟是一本与本专业关系较远的生物物理学书籍。他不但没有责怪之意,反而与学生一起阅读,同时把学生认为的难点部分手绘了图解,更是引申到岩土工程领域,给学生讲解两门学科的关系,并为学生提出了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何满潮用满腔热忱和辛勤工作,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凭一腔热血,袭两袖清风,站三尺讲台,育四方桃李,学无止尽,开拓创新,永远保持党员的本色,将自已的一生贡献给党的科学与教育事业。”

  五、创新发展心系学会

  何满潮始终在学会这一特殊的平台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他工作再忙,也要参加理事长办公会议和学会重大决策会议,建言献策。他积极与学会理事长沟通,谋划学会的发展。还经常与学会的执行机构-秘书处交流,与秘书处各个部门负责人交换意见,提出工作要求。

  何满潮除担任学会副理事长外,还是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理事长。在他的领导下,这个分会成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最活跃的二级机构之一。该分会每年都成功举办具有品牌效应的学术会议,如2013年召开的第12届全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学术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40家煤炭企业集团、32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12家煤矿装备、材料制造公司的代表参加。2014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软岩理论与技术研讨会,来自美国等10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会,提交了85篇高水平的论文,大会设一个主会场和三个分会场进行深入交流,取得圆满成功。

  何满潮身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的主席,一直致力于使中国的岩石力学与工程走向世界,他利用负责学会外事工作的有利条件,热情组织和动员中国学者走出国门,站到国际学术前沿。他在2012年出席欧洲岩石力学大会期间发挥积极作用,使我国的软岩研究的成就纳入国际软岩领域的视野。何满潮时刻心系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从不轻易放弃在国际学术舞台交流与合作的机会。2015年5月上旬,正当第13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之际,何满潮得知自己慈爱的母亲病故的消息。何满潮对母亲有深厚的感情,然而,在重大国际学术大会召开之际,何满潮权衡再三,还是把悲痛深埋心底,参加完母亲的出殡仪式后第二天,就搭乘航班直飞蒙特利尔。

  此次大会何满潮得到两项荣誉:他当选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的副主席;他负责的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当选为最佳国家小组。与其说这些是对他个人的肯定,可能会弥补或抚平心中的一些悲痛,倒不如说这些更是一种鞭策,激励和鼓舞着何满潮肩负责任和使命,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勇敢前行、前行……

  附:何满潮院士主要成就

  何满潮院士勇于奉献、教书育人、具备优良的科学道德和行为品德,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同时,为解决我国深部资源开采中基础理论、地质灾害治理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贡献,取得的研究成果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培养毕业硕士55名、博士和博士后40多名,所领导的团队2006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为我国矿业科学进步、安全生产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创建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第一完成人,研发了所需要的全部深部灾害实验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美国和香港发明专利共计21项;发表学术论文139篇,被国内外收录引用7506篇次,其中:SCI收录23篇,有7篇次为国际期刊封面论文或TOP25热点论文,有4篇次入选“中国百篇最有影响学术论文”;发表的论文以单篇SCI检索37次,SCI总检索数90篇次,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2-2012)30年统计表中,位列论文作者第一。何满潮院士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8)、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得的重要学术荣誉及表彰奖励如下:

  201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2014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比利时MONS大学,获名誉博士学位

  2010年,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6年,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998年,国家人事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7年,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孙越崎博士后奖

  1996年,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