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8年度项目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3日 浏览数:13311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立项单位情况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具有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特点,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水利水电、地质矿业、铁道交通、国防工程、灾害控制、环境保护等各行各业,交叉融合工程地质、物探、地球物理、测量和信息等多种学科,兼具多种行业基础性、关键性、共性的特点,在学科优势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学会在注重和发展岩石力学理论的同时,积极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各项工程建设中发挥作用,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浪潮下,越来越需要更多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独立自主承担科研任务是本学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重要任务。项目所培养的青年人才应视野开阔、适应性强、技能全面、能满足国家宏观经济建设的战略需求,

2015年-2018年,在理事长冯夏庭教授的亲自指导下,我学会连续四年获得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共选拔并推荐纳入项目资助的名额9名(20152名、20163名、20172名,20182名)。并于2015年起同时在学会开展本项目配套项目,共自筹资金资助7名(20154名、20163名)。2017年中国科协又开展自筹经费入选项目,我学会经过努力,获得了10名(20174名、20186名)自筹经费名额。四年直接托举培养了24名青年人才,吸引了学会广大青年会员融入岩石力学与工程的研究和发展中。以青托人员为主已举办了四次全国性青年论坛,并于2017-2019年连续三年由青年托举人才为主承办了中国科协335次(2017年)、368次(2018年)和377次(2019年)青年科学家论坛并担任执行主席,青年人才在该项目的托举下快速成长,逐步成为业界的生力军和学术带头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开拓进取。

 

(二)被托举人情况

1. 陈旭光,中共党员,教授,博导,中国海洋大学

成长指标

2016年,入选青年托举项目,副教授、硕导

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三层次重点培养对象

2018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授、博导,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培养对象

2019年,获评青岛创新领军人才

【简介】山东广饶人,博士(后),副教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本、硕、博毕业于山东大学岩土中心岩土工程专业。曾在河海大学任教,现调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学科,主要从海洋岩土方面的科研及教学工作。2016年,入选青年托举项目,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硕导, 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12),发表SCI论文4篇,含中科院分区1SCI论文1篇。

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三层次重点培养对象,山东省泰山学者论坛“深部矿山安全”分会场主席,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10),发表sci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2018年,获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导、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培养对象,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12),获重点项目-深海多金属结合矿石采集作业车关键技术研究立项,作为团队带头人获山东省“深海采矿资源技术与装备”方向-青年创新团队科技计划支持,发表SCI论文9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授权实用新型4项(成果含部分2019)。

 

2.董陇军,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

成长指标

2015年,入选学会青年人才托举项目,讲师

2016年,入选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副教授,硕导

2017年,入选湖南省“杰青”、“湖湘青年英才”计划,破格晋升教授

2018年,获得国家“优青”项目资助,博导



【简介】被托举人董陇军系甘肃陇西人,生于1984年,现为中南大学教授,博导,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和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岩体微震监测与岩石动力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应邀担任英国Nature旗下Scientific Reports4个国际SCI期刊的编委和副主编,在震源定位数值解、解析解、声发射试验、震源的典型特征及断层滑移型震源识别方面开展了大量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微震震源实时全自动定位与智能识别方法理论,围绕相关成果,在Int. J. Rock Mech. Min. Sci.Rock Mech. Rock Eng.Eng. Fract. Mech.J. Clean Prod.、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56篇(ESI Top 1%高被引论文9, ESI Top 0.1%高被引论文1篇),在WCAE-2017等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5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9项,以客座主编主持SCI期刊深部开采相关专题2期,入选“湖湘青年英才”计划(2018),获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3. 刘春,博士,南京大学,副教授,硕导

成长指标

2015年,入选学会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副教授

2016年,入选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获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谷德振青年科技奖”

2019年,入选江苏省第十六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资助计划

【简介】刘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导;长期从事计算工程地质领域的研究,包括离散元法理论研究和系统研发、岩土体多场耦合和宏微观机制、工程地质应用研究;201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持和参与了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已发表23SCI论文,论文SCI他引455次;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包括3篇发表于地球科学顶级期刊JGR-Solid Earth;已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5项; 2016年获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谷德振青年科技奖”;2016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9年入选江苏省第十六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资助计划。


    2016-2018年度,学会自筹资金配套培养了3名青年人才

其中12017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1名入选军队青年人才托举项目,1名入选省“优青”

 

4. 吕亚茹,中共党员,博士,河海大学,副教授,博导

托举导师:钱七虎院士、刘汉龙教授、王明洋教授

2)成长指标

2016年,入选学会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博士后

2017年,获得JS领域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资助

2017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特邀撰稿人

2018年,河海大学“大禹学者”学术新秀,副教授

2019年,河海大学“青年教授”和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2019年,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会员,青委会委员

【简介】吕亚茹,1987年生,博士,河海大学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为海洋岩土力学与工程技术、岩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等。目前,发表学术论文40余 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SCI论文18篇、EI论文13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各1项、军委科技委项目1项、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1项。获得 “香江学者计划”和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人才资助,获得中国岩石力学与工 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为《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Engineering Geology》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人。

 

5.  张科,中共党员,博士,昆明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指导老师:张宗亮、马国伟、王自高

成长指标

2016年,入选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2017年,入选首批云南省“千人计划”青年人才专项

2019年,获批云南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简介】张科引入断裂力学、分形理论及运动单元法,对岩质高边坡灾变机理及稳定性评价问题开展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研发了相应的分析软件。兼任云南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学术部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理事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江西省科技专家库专家、云南滇中新区投资咨询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等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49篇,其中,SCI论文16篇、EI论文25篇;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EI论文10篇,其中,中科院SCI一区4篇、二区3篇、三区3篇。主要成果发表在《Landslides》、《Rock Mech Rock Eng》、《Acta Geotech》等岩石力学权威期刊。应邀担任《Int J Numer Anal Met》等10余种SCI期刊的审稿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1项。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以及云南省博士后优秀成果奖励。

 

6. 杨长卫,中共党员,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副研究员、博导

   指导老师:何思明研究员、张建经教授、边学成教授

      成长指标:

        2016年,入选学会青年人才托举项目

        2017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

        2018年,入选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 等10余项学术称号

【简介】杨长卫,198712月出生,河南洛阳人,副研究员、博导,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防灾减灾所主任,四川省高铁工务安全监测技术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中国铁道学会标准化(灾害防治)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四川省万人计划、四川省“创新争先奖”,中国工程院•川藏铁路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ISO/IEC国际高铁地震灾害标准制定中方专家组成员。

从事铁路防灾减灾方向的研究,带领团队主持建立了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理论与配套研制了核心装备,搭建了高烈度区铁路边坡灾害精细化评估防护及监测预警信息化大数据平台,提出了高速铁路软土路基沉降机理、控制及加固成套技术。研究成果在我国20余条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中得到推广应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铁路总公司科研计划等32项科研项目,曾荣获两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1)、一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1)、詹天佑青年科技奖、茅以升铁道科技奖及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等20余项科技奖励。主编出版行业标准/规范8部,在编国际高铁标准1部,在编铁路行业规范2部,主编中英文专著各1部(排名第一),以第一专利人授权专利10项,以第一著作权人获得软件著作权 15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EI期刊论文30余篇。


(三)项目实施情况

2015年中国科协开展青年人才托举项目以来,我学会连续四年申请获批并配套开展了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在冯夏庭理事长的带领和指导下,成立了项目工作组,经过分析学会的专业特点,逐步梳理学会的资源优势和基础保障,确定了我学会的青年托举人才项目总体目标、明确了工作思路,就是为被托举青年提供广泛、高端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参加国际组织工作,勇于学术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鼓励召开青年论坛、青年学术沙龙,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1. 总体目标

 学术创新、理论创新

 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问题

 为国家战略服务为

 国际组织培养后备人才

2. 工作思路

依托学会四大优势,为青年学者提供全方位保障

学科优势,引领国内外学术发展

专家优势,智库、院士、创新联盟

制度优势,制度化的项目管理

发展优势,全年龄段覆盖人才推荐体系

3. 以制度和条例保障项目实施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项目管理办法》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实施办法》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人才青年人才培养方案》

 《学会青年人才托举项目评审办法》

  《评审专家诚信承诺书》 

4. 形成项目系统管理模式和托举模式

分析青年人才特点,依据不同专业、单位和导师,以多维化和个性化培养促进青年人才在不同领域快速发展。

5. 搭建五大平台,托举青年人才

 广泛的国际交流平台

 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

 横向的联合培养平台

 高水平科研实践平台

 全系列人才推荐平台

6. 以项目启动会、总结会交流研讨、专家团点评促进成长

根据项目总体目标,确立了工作思路,保证了项目的实施开展,项目2015年确立后,每年召开两次项目会议,分别是启动会和总结会。研讨交流青年托举人才的工作,由专家团进行点评,对青年的学术进步把关和培养。

7. 以项目工作会形式思想引领、答疑解惑

在召开项目启动会和总结会同时召开项目工作会,研讨项目的管理和青年的需求和困惑,在目标和思想上引导青年的发展,及时修订项目管理问题和解决青年人才的成长困惑。

8. 以项目管理平台、微信群、QQ群跟踪管理

及时顺利按要求完成了项目的目标和任务,保障和促进了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

9. 学会项目工作组及时快速的响应,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工作组人员与青托人员的及时联络和沟通,工作的配合。

 

二、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任务、目标等规定动作的完成情况;自选动作的完成情况等。)

项目执行以来,已经按照中国科协项目目标培养了3名青年托举人才,依据项目目标:理论和技术创新,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难题,培养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完成了项目任务,3名青托人员3年来,不但完成了规定动作,均超额完成人才培养计划。指标如下:

按计划培养了3名科协青托人才

2人入选国家优青

1部专著,124篇论文,其中SCI检索44篇,核心论文23

3人中2人晋升为教授,1人为副教授

11项获奖和人才称号

13项新增科研项目

6项重大工程应用

45项专利

8项软件著作权

10个国际、国内机构任职

1项自主创新软件

    

三、项目主要绩效

(一)托举平台建设、托举机制创新及成果

经过项目的运行,逐步在人才选拔、评选、培养、搭建平台方面,为青年人才建立了五大平台:

 广泛的国际交流平台

 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

 横向的联合培养平台

 高水平科研实践平台

 全系列人才推荐平台

初步建立了“小同行评价、大平台托举”人才托举机制和分类个性化培养模式。直接培养了6名青年托举人才,间接影响了广大青年会员凝聚在学会的平台上,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整体水平。

 

(二)青年人才选拔、培养、评价等创新实践及成效

1. 政治引领明确了青年人才的发展目标

本项目每年召开两次的青年人才托举会议,均分为青年人才托举工作会议和青年论坛两部分。论坛部分为被托举人交流学术成果,专家在技术路线和方向上点评;工作会则侧重于项目管理和思想引导。  

2016年召开的首届学会青年托举论坛上,冯夏庭理事长引用习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精神,结合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特点的要求青托人才不仅要做科研,发表高水平论文,更重要的是把科研成果推向应用,为国家的工程建设服务。并把本项目的目标明确为:为重大工程服务,为国家战略服务。

2017年工作会上,冯夏庭理事长寄语“托举人才”要努力进取,今后的会议也要托举人才积极参与组织,不断创新会议形式,要在不同观点的讨论和争鸣中,寻找突破点;也特别指出,青托人才要以中国科协项目为契机,弘扬正气,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勇于创新,为青年学者做好榜样;要在充分吸取国内外已有先进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主动攻关科技难题,争取在自己行业做出具有创新性和世界领先的成果,引领世界前沿,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国家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2. 创建了四个培养模式

 小同行评价推荐、分类型评选

 个性化培养及评价

 多维化综合素质培养

 持续化跟踪助推管理

3.形成了系列人才托举制度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项目管理办法》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实施办法》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人才青年人才培养方案》

 《学会青年人才托举项目评审办法》

 《评审专家诚信承诺书》

 

(三)被托举人的成长情况

主要包括被托举人承担科研项目情况,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论文发表情况,职称晋级情况,职务晋升情况,获得奖励荣誉情况,国内外社会组织任职情况,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情况等。

3名科协青托人才

3名自主培养青年人才

2名入选国家优青

6人次获选各类人才项目8

6名青年职称、职务均有提升

2名破格晋升为教授,1名破格晋升副教授

1个自主创新软件

1项国际标准

2项国家标准

3本中英文专著

(四)主要经验做法、工作亮点

1.学会领导对青托工作十分重视

   学会冯夏庭理事长对青托工作亲自指导,全程参会,委派专职副秘书长积极跟进,对科协要求的答辩工作亲自参与并答辩,并率先启动学会自筹经费启动了学会青年人才托举项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显著的效果。国家最高奖获得者钱七虎亲自主持评审工作,选拨优秀人才。

2.人才选拔方面,采取分类遴选和评价,保障不同类型人才发展

1)采用学会二级机构和会员单位推荐的方式,突出小同行评审;

2)由于学会跨学科特点,逐步采取分类遴选,托举两类人才:学术领军人才,未来的工程大师;

3)评审专家既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也邀请工程单位工程大师、高工参与评审;

4)对不同发展方向人才,采取评审标准不同,分类选拔

3. 平台建设上,打造宽松自由、可持续助推发展的学术环境

   1)学会理事长担任项目负责人,建立项目领导小组,专职副秘书长负责项目执行,持续化跟踪助推保障;

   2)建立一系列项目管理办法,严格化的执行管理,制度保障项目实施;

   3)强化责任导师和导师团主动培养机制,要求被托举人至少3位导师,建立个性化培养方案;

   4)强调专业特点,明确培养目标是为国家战略服务,为重大工程服务,不唯论文选拔优秀人才,注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5)学会设立有年龄全覆盖奖项,不但为被托举青年,更为广大青年学者提供可持续的上升平台。

   6)从被动培养到主动培养,项目初期是学会要求被托举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016),青年论坛,发展为学会搭台,青年唱戏(2017);现在是主动选题召集,从组织到学术完全自主唱戏,学会和专家点评(2018)。

 

(五)社会反响

学会负责人、被托举人、被托举人所在单位、托举导师,以及有关院士专家、青年科技工作者对此项工作的评价。

1.  学会理事长、党委书记冯夏庭教授寄语: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进一步创新了青年科技人才选拔机制及培养模式,给予渴望快速成长的年轻人提供了优良的平台以及丰富的经费保障,预期成果可观,有望打造一批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后备队伍,希望国家、中国科协及学会能一如既往对人才培养机制及年轻人成长引导探索。

2. 何满潮院士对青托项目寄语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创造了一个由学会导师和经费综合托举的学术环境,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尽快承担起中国强盛的历史责任。

3. 学会副理事长,李夕兵教授(董陇军导师)寄语:

祝愿青年学者在青年托举项目的帮助下,深入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佳绩,报效祖国!

4. 学会副理事长,李术才教授(陈旭光导师)寄语:

中国科协开展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一件真正关心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实事,作为被托举人所能体会到的是雪中送炭的温暖,对于开拓新方向的年轻人来说更是恰逢其时。这一工程将对促进青年人的发展和茁壮成长。

 

5. 南京大学施斌教授(刘春导师)寄语

青托工程为刚开始科研生涯的青年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平台。通过科协资助、学会培养和专家指导这种创新的培养模式,有利于青年人迅速成长为国家急需的人才。

 

6. 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张宗亮教高(张科导师)寄语: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给了青年人才苗子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一个自由的学术成长环境,不仅有资金、政策支持,也有同行专家的智力支持,使青年学者能够潜心研究、厚积薄发。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在青托项目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影响青年人才成长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具体可行的意见建议。

青托人才面临的困惑

1. “帽子”和“路子”问题,学术的道德底线

【问题】对于各类帽子,虽然学会已有4名青托人才在申请“优青”,但由于学科领域的问题,非常不易获得,影响青年的成长,是我学会青年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决定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学术方向,如何不受环境影响的问题。

【建议】分析自己的成果是否足够优秀,稳定的科研队伍,好的科研平台,把自己做的更优秀。不论有何困难,但只要明确了目标,要敢于创新,敢于实践,要以科学的精神,戒除浮躁,要把科研工作和社会所需、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问题紧密结合,扎扎实实的做好科研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2.如何定位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关系

【问题】解决工程问题占用时间长,工程多样性,时间成本高,写文章不易,成果不明显。如何体现个人的价值和学会的培养。

【建议】深入思考评估自己的条件,工作性质,不是所有人都走“帽子”路线的独木桥。但工程积累可以走工程大师的路,需要丰富的工程积累和长时间实践经验,要耐得住周边环境压力,要有工匠精神。要抓住国家的重大工程战略,发挥工作特长,为工程建设添砖加瓦。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经过项目运行,初见成效,希望中国科协长期开展青年人才托举项目,扩大青年培养规模,学会将进一步在中国科协的领导和支持下,搭建平台,完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青年人才培养跟踪服务的长效机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更多地培养和造就国家栋梁之才和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