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韬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8日 浏览数:20665

我的诗和远方,播撒在岩石力学的花海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林伯韬

座右铭: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3林伯韬2.jpg

  林伯韬,1983年11月生,福建省武平县人,中共党员,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导。2013年入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5年入选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计划,2018年入选美国岩石力学学会"FutureLeaders"计划。2005年获中山大学地质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中山大学岩土工程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土木工程学博士学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美国岩石力学学会(ARMA)会员,SPEJournal等国际著名石油工程期刊的审稿人,于2016年获SPEOutstandingTechnicalEditorAward。多次在SPE会议、美国岩石力学大会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作学术报告。目前研究方向为石油工程地质力学,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3项,中石油校企合作课题5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各1项,在石油工程相关的孔隙介质力学、地应力及水力压裂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发表论文38篇,其中SCI收录16篇,EI收录28篇,研究成果已被国际石油工程/地质力学类权威期刊如JournalofPetroleumScienceandEngineering、ActaGeotechnica、RockMechanicsandRockEngineering、EngineeringGeology和国内核心期刊如《工程力学》、《天然气地球科学》、《石油钻采工艺》录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已授权3项。





  大家好,我是林伯韬,来自福建闽西。我从小在南方生活长大;在中山大学度过了6年的学生生涯,而后赴美留学,在地处俄克拉荷马州诺曼市的俄克拉荷马大学(OU)度过了6年难忘的时光。如果大家看过美式橄榄球的话,很可能会了解到OU是南部联盟的传统强队。我本人也是OU的粉丝--GoSooners!我于2013年回国进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工作。我原来一直学习岩土工程或土木工程专业--至于如何转行至石油领域又如何进入该校,来源于一个神奇的经历。每每想到这项机缘,我都不禁感慨人生的际遇是多么的奇妙。

  在2015年的一天早晨,我去导师陈勉教授的办公室索要咖啡喝(他也是咖啡迷)。他告诉我,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在办青托项目,你要不去申请试试。我回到办公室仔细阅读青托项目的介绍,心里满是犹豫与忐忑。我刚回国不久,对学会还倍感陌生;同时深感自己可能不够优秀,承担不了青托之名。没想到结果出乎意料的好。虽然只入选了学会青托,我已十分知足与感恩。

  在学会里,我有幸得到了几位儒雅可亲、蜚声海内外的教授的悉心教导。冯夏庭理事长的犀利点评,朱万成教授的风趣幽默,李典庆教授的细致入微,左建平教授的谈笑风生,让我印象深刻。学会徐文立、冯婷、王焯等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不耐其烦的解答,让我心存感激。同时,我还与一群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青年同行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让我感慨良深。我目前的研究领域为石油工程地质力学,即基于孔隙介质力学和构造地质力学理论,采用解析分析、有限元和离散元等计算方法,求解深海、深地、非常规油气钻采遇到的地质力学问题,力求形成落地化、服务现场的技术方法,以助力我国油气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我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三块:(1)针对新疆准噶尔盆地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油砂岩、砾岩储层,研究地质建模、地应力分析、储层压裂改造的地质工程一体化方法以高效开采资源,并研发相关的技术(软件)。(2)针对四川盆地页岩气产区储层埋藏深、储层力学性质与气体赋存复杂,压裂改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开展考虑断层、层理、岩性剖面等地质构造特征的地应力场分析及计算研究,基于地应力场和微地震数据从事压裂缝网的地质建模,在此基础上研发缝网气液两相流动的渗流场计算方法,优化设计压裂施工及返排工艺,从而改善压后缝网的有效性,助力提高页岩气单井产量。(3)针对东海、南海深水浅层地质灾害造成井底压力控制困难、严重损害钻井管柱及设备的工程问题,基于海洋岩土力学理论,通过物模实验和计算分析,力求建立深水浅层地质灾害预测及风险评估方法,从而为该类区域安全高效钻井提供科学指导。



1.jpg



  我自学生时代起就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在美国留学期间,我每年都参加美国ASCE(土木工程师协会)的岩土年会并宣读论文。回国后我每年参与ARMA(美国岩石力学学会)年会和SPE(石油工程师协会)的系列会议并作专题报告。借助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平台,我还参与了国内诸多的国际与国内会议,与国内外同行作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在学校里,我频繁邀请国内外地质力学、石油工程界的著名学者前来作讲座。我同时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ASCE,SPE和ARMA的会员;长期为国际SCI期刊如EngineeringGeology、JournalofPetroleumScienceandEngineering、SPEJournal审稿,2016年还荣获SPE最佳审稿人奖。2017年,经SPE中国北方分会主席和一些核心成员的推荐,我荣幸地加入了该分会的董事会。今年年初,在国内外一些知名学者的举荐下,我有幸入选ARMA"FutureLeaders"(未来领袖)计划,为今年中国大陆的唯一入选者。

  此外,我还与国内外的油气工业界建立起一些稳定、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除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任务等一些基础研究项目外,我还承担或参与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校企合作技术开发项目,深入油田一线,跟踪技术研发、服务、反馈的全过程,力求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在现场见到实效,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例如2014年我与中石油新疆油田工程技术研究院开始合作从事"风城油砂微压裂扩容规律及评价技术"项目的研究,通过研究及现场试验,提出了含泥质夹层超稠油SAGD井微压裂高效启动方法,形成一套适合于风城超稠油油藏的SAGD快速启动技术系列。该技术自2015年开始在新疆风城油田重18井区应用,累计实施12个SAGD井组,SAGD预热周期从平均240天降至96天(下降60%),节约蒸汽和产出液处理等直接费用共计2400万元,并为后续的SAGD生产有效改善了储层条件。甲方非常满意项目的成果并出具了相关的应用证明。同时,我也积极寻求与国际著名能源企业的合作。在今年年初,我牵线国际著名油服商美国哈里伯顿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与我校合作举办了兰德马克建井工程创新论坛;并协助石油工程学院建立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哈里伯顿联合软件实验室,成功申请该公司向学院捐赠价值1078万美元的业内主流地质与地球物理建模、钻完井、油藏相关的商业软件。



2.jpg


  我取得的上述成绩离不开学会的帮助。作为学会青托,我荣幸地被选为中国科协第33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的执行主席,与其他三位执行主席(李典庆、左建平、赵志宏教授)一同圆满组织举办了论坛。此项工作为我申请ARMA的未来领袖计划提供了颇有分量的帮助。

  平时工作之余,我还热衷于各种体育和户外运动,比如健身、足球(只会看不会踢)、橄榄球(同上)、游泳、爬山、射击、钓鱼、划皮划艇、骑自行车。家庭是我温暖的港湾,在遇到较大的工作压力时,我会放空头脑,回家烹饪几道美食,或与长辈小孩一起看体育、动物节目。



3.jpg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每每站在沙漠或戈壁滩上的现场,遥望着塞外粗犷而又静谧的风景,我都会想起我国石油界的一句著名口号:"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我觉得既然选择了这行,应当安心与感恩;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油价如何起伏,都应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将论文写在我国的大地上,为祖国献上宝贵的石油。

  最后,欢迎各位岩石力学的同行前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指导工作,茶叙小憩,共话友谊。诚恳向前辈学习,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