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少帅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2日 浏览数:16165
挥洒青春,砥砺前行
山东大学 石少帅
座右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石少帅,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
  指导老师:李术才院士,何华武院士,杜彦良院士

  【简介】石少帅,男,山东大学李术才院士岩土工程团队核心成员,担任山东大学川藏铁路科技办公室主任、交通基础设施军民融合创新中心副主任,入选2017年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计划",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工程设计方法分会理事,现任中国铁道学会桥隧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分会理事,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会员,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会员,被聘为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委员会"主席,担任20余个国内外期刊审稿人。

  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项,重大工程委托项目12项,军民融合重大专项1项(立项经费1030万元)。获山东省、贵州省、教育部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发表SCI/EI论文90余篇,其中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行业顶级期刊NATURE、TUST(IF=3.9)、AIC(IF=4.3)等刊物录用和发表33篇,1篇论文入选2019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优秀论文,1篇论文入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2017年发表论文被引次数Top100"。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PCT公开5项、中国发明专利80余项(10项第1)、软件著作权20余项(4项第1),合作出版专著3部(2部中文专著排名第3,受邀撰写1部英文专著章节排名第1),主编参编行业标准5项(获行业标准编制优秀个人),国家铁路局、省级工法4项(第1位1项),企业级工法5项(第1位1项)。作为大会副秘书长组织承办全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不良地质超前预报与突水突泥灾害防治学术会议(湖北恩施)、第十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贵州贵阳)和2017全国桥梁与隧道建设关键技术创新成果研讨会(山东济南)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10余次。

  时光荏苒,青托接近尾声,暮然回首,感恩涌上心头!

  回想一路的成长,收获良多。攻读博士到留校工作,有幸一直得到李术才老师的指导,开始了"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之路,参与了成兰铁路、成昆铁路、三峡翻坝高速、宜巴高速、保宜高速、大广南高速等工程的隧道灾害防控工作。2017年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推荐,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得到了李术才院士、何华武院士、杜彦良院士三位指导专家的扶持与培养。感谢学会理事长冯夏庭院士的悉心指导和培养,感谢学会徐文立副秘书长对青托们亲切的关怀和全程的帮助,感谢学会冯婷、王焯等老师们的热心答疑,让我们体会到了学会家的感觉。

  2018年在学会指导和指导老师的推荐下,到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鉴定中心桥隧部)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得到了清华大学张建民院士,川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赵勇老师和国铁集团鉴定中心田四明老师的指导。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全面启动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川藏铁路工程面临"超高的隧线比、极端复杂的地质条件、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度敏感的生态环境"等世界级挑战,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复杂困难的工程。国家的需求对科研者就是命令,我们也为能参与规划建设而自豪。自2018年10月起,全程参与了川藏铁路可行性研究、深化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隧道专业的工作。2019年参与现场工程踏勘3次,深刻体会了高原、高寒、高海拔的恶劣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条件,也体会到了"青托人"应有的使命和奉献。2019年5月赴川藏铁路公司工程技术部参与组织相关的科技研发工作,作为桥梁协助学会筹办了多场川藏铁路高端论坛,参与组织了川藏铁路折多山、色季拉山隧道建造关键技术等国铁集团系统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


2.png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能成为第三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人之一,我倍感自豪。通过三年的培养,个人也取得了进步。2018年晋升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了山东大学"未来学者计划"的资助。2017年至今,作为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川藏铁路高温高压富水隧道突涌水灾变演化机理与动态调控方法研究》1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军工重大专项1项,川藏铁路相关科研项目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23篇,参编专著4部,授权美国专利1项,PCT公开4项,中国发明专利5项(第1),软件著作权4项(第1)。主编参编行业标准制定5部(已颁布),省部级工法6项(1项第1),企业级工法4项(1项第1),获得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年的工程生活也找到了研究的新方向-隧道的机械化智能化建造,践行了李术才老师"理论联系实际"、"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的研究思路。

  三年中也有些许遗憾,因现场工作繁重,常无法参加青托们的聚会,但青年托举工程平台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友平台,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三年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青托们"继续努力,不辜负中国科协、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及各位指导专家等培养,挥洒青春为国家贡献"青托们"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