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地质灾害,我们并非束手无策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7日 浏览数:1809

近日,天津津南区八里台镇局部地面出现沉降现象,导致该区域数千户居民紧急撤离而引发广泛关注。有关单位及相关专家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各种资料初步判断,此次事件属于突发地质灾害。

什么是地面沉降?这一现象很常见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突发地质灾害?带着众多疑问,科普时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地面沉降现象较为常见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杜建军说,造成地面沉降现象发生的客观原因是深部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相关单位通过多种先进手段探测推断认为,天津这一区域1300米深度以下疑似存在地质空腔,导致了此次地面沉降现象的发生。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黄辅琼告诉科普时报记者,在地下结构复杂、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地区,地面沉降是很常见一类灾害形式。“造成地面沉降发生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自然诱发因素和人为诱发因素。自然诱发因素包括构造活动、地震发生、火山活动、气候变化、地应力变化,及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然固结等;人为诱发因素主要包括开发利用地下油、气、水等的流体资源,开采固体矿产,岩溶塌陷,软土地区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固结沉降等。”

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有34个国家的约200个城市正在慢慢下沉,我国类似的情况也正发生。早在2010年,我国就有20多个省市区发生了地面沉降。其中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汾渭盆地是重灾区。

杜建军表示,大部分的地质沉降规模较小,也较少出现在居住密集区,所以引起的社会反响较小。“天津的地面沉降现象一直都存在,其沉降面积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区。从1959-2001年间,天津市区最大累计沉降量达2830毫米,塘沽最大累计沉降量达3110毫米,汉沽最大累计沉降量达2840毫米。至2019年累计沉降最大点位于滨海新区塘沽街上海道与河北路交口,沉降量为3451毫米。”

科学干预能有效减缓沉降

地面沉降现象虽然很常见,但国家相关部门对此一直都很重视。2012年初,由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编制的中国首部《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获得国务院批复,地面沉降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灾害正式被纳入防灾减灾之列。

杜建军表示,近些年来我国在地面沉降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少突破,有效地减缓了这种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在地质灾害发生后,以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可以介入减缓甚至阻止灾害的继续扩大和蔓延。特别是针对人为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及时分析原因并科学治理,能有效阻止灾害的进一步加剧。”

黄辅琼也认为,在长期连续监测地表变形的基础上,以当前的科技条件是可以做到对一些地面沉降做出预警的;灾害发生后,以科技手段探明灾害区域的地下结构,结合地表构筑物的具体情况采取加固措施,就能有效减缓和阻止灾害进一步扩大。“在地面沉降现象发生后,政府管理部门需积极组织科研机构开展有序的调查研究,尽可能探明地下灾害体的空间范围、结构特征,并提供可能的治理措施,确保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天津市为应对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已于2014年2月3日起施行《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从2019年至2022年,天津全市地面沉降总体趋势逐年明显减缓,沉降严重区大幅缩小,全市平原区平均年沉降量由19毫米减小到8毫米,沉降严重区面积由773平方公里减小到仅3平方公里,分别减小57.9%和99.6%。“通过科学手段介入,天津市地面沉降问题已取得有效的缓解。”杜建军说。

如何应对突发地质灾害

其实,除了较为常见的地面沉降现象,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突发地质灾害,会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

杜建军介绍说,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这些突发灾害里面,地震最为严重,发生后还会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

“不同的居住环境,可能会面临不同的突发地质灾害。”黄辅琼提醒:在山区,居民需要面对的是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在河边,居民需要面对的是暴雨与洪水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在矿区附近,则需要面对的是矿产资源开采中可能出现的爆破振动导致的各种建筑损坏等情况。为应对地质灾害,日常生活中,我们需时常观察居住环境周边的变化,密切关注气象部门的预报预警信息,在灾害风险较高的区域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安装相应的监测仪器。

面对地质灾害,科学预防最为重要。目前,国家出台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一些地方政府也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预防在先,无疑是有效应对地质灾害的法宝。

杜建军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地质灾害科普知识的宣传,以增强公众防灾减灾的自救能力。“当然,公众平时也应多学习地质灾害方面的科普知识,提高防范意识。毕竟,防灾减灾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文章源于中国科普网,仅用于科普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