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环境重大工程崩滑灾害全过程防控支撑技术及应用" 科技成果评价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8日
浏览数:5738
4月27日,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织的"复杂环境重大工程崩滑灾害全过程防控支撑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在北京(线上+线下相结合)召开。
中国工程院杜修力院士担任评价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郑颖人院士、蔡美峰院士、朱合华院士担任副主任,评委会专家有:同济大学汪发武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方祖烈教授、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研究院刘传正研究员、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陈国靖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白明洲教授。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杨军教授主持会议,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何满潮院士出席评价会。
该项目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清华大学、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项目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室内外试验、产品研发及工程实践等手段,针对复杂环境下重大工程崩塌滑坡灾害特点及灾变规律、全过程风险评估方法体系、监测预警与高强度-全过程-低扰动组合防治新技术等难题,开展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
1.研发了"强支挡-低扰动-自锁锚"3类9项崩滑灾害防治新技术,构建了崩滑灾害全覆盖设防-全过程调控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升了复杂环境下重大工程崩滑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和能力。
2.研发了超深孔位移监测-分布式光纤监测预警-大变形牛顿力监测等6项崩滑灾害监测新技术,构建了基于目标工程的崩滑灾害预警标准与体系,攻克了复杂环境重大工程崩滑灾害全覆盖-全过程监测预警技术难题。
3.提出了基于风险矩阵的崩滑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法,构建了崩滑灾害全过程分阶段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发展了重大工程崩塌滑坡致灾理论与全过程防控理论方法,解决了崩滑灾害分阶段全过程风险防控关键技术难题。
项目成果已在云南、广东、重庆、福建、青海、辽宁、北京等25个省市区的百余条山区公路铁路、10余项重大露天矿山及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成功应用,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张玉芳研究员代表项目组做了成果汇报,评价委员会专家在听取汇报基础上,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讨论和评议,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工程院杜修力院士担任评价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郑颖人院士、蔡美峰院士、朱合华院士担任副主任,评委会专家有:同济大学汪发武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方祖烈教授、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研究院刘传正研究员、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陈国靖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白明洲教授。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杨军教授主持会议,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何满潮院士出席评价会。
该项目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清华大学、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项目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室内外试验、产品研发及工程实践等手段,针对复杂环境下重大工程崩塌滑坡灾害特点及灾变规律、全过程风险评估方法体系、监测预警与高强度-全过程-低扰动组合防治新技术等难题,开展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
1.研发了"强支挡-低扰动-自锁锚"3类9项崩滑灾害防治新技术,构建了崩滑灾害全覆盖设防-全过程调控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升了复杂环境下重大工程崩滑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和能力。
2.研发了超深孔位移监测-分布式光纤监测预警-大变形牛顿力监测等6项崩滑灾害监测新技术,构建了基于目标工程的崩滑灾害预警标准与体系,攻克了复杂环境重大工程崩滑灾害全覆盖-全过程监测预警技术难题。
3.提出了基于风险矩阵的崩滑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法,构建了崩滑灾害全过程分阶段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发展了重大工程崩塌滑坡致灾理论与全过程防控理论方法,解决了崩滑灾害分阶段全过程风险防控关键技术难题。
项目成果已在云南、广东、重庆、福建、青海、辽宁、北京等25个省市区的百余条山区公路铁路、10余项重大露天矿山及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成功应用,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张玉芳研究员代表项目组做了成果汇报,评价委员会专家在听取汇报基础上,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讨论和评议,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成果评价会线上会场
科技成果评价会线下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