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灾害感知新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6日 浏览数:3048
  6月21日至23日,第十二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灾害感知新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顺利举行。会议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滑坡泥石流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分会、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关村智连安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蔡美峰、美国工程院院士Emmanuel Detournay、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处长王顺兵、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代理秘书长杨军、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黄正秋、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卫冬、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专委会主任盛谦出席会议并致辞。大会开幕式由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学院院长苗胜军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3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以“面向环境协调和性能演化的地面岩石与防灾减灾工程,面向战略资源和绿色智能开采的矿山岩石力学与工程,面向数据、模式与人工智能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型,面向态势感知与智能预警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平台”为主题,邀请了18名知名专家学者做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科技大学宋振骐教授作了题为“创新驱动与智能创造”的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周创兵教授作了题为“高边坡全生命周期性能演化与安全控制”的报告;西安科技大学来兴平教授作了题为“西部矿井智能开采与动力学灾害地上地下协同预测预报”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孟潭研究员作了题为“AI技术与巨灾感知:大地震”的报告;北京科技大学谢谟文教授作了题为“边坡失稳动力学理论与微芯桩智能传感”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苏立君研究员作了题为“碎屑流冲击被动柔性网的力学特征研究”的报告;东北大学朱万成教授作了题为“高寒及生态脆弱区大型矿山绿色开采技术”的报告;同济大学黄雨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地脉动HVSR法的深厚堆积层边坡监测技术研究”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何思明研究员作了题为“地质灾害地震信号监测预警与参数反演”的报告;长安大学黄强兵教授作了题为“黄河上游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及灾害链演化”的报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陶志刚教授作了题为“滑坡牛顿力监测原理与灾害精准预报”的报告;成都理工大学裴向军教授作了题为“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建设开挖边坡侵蚀问题识别及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的报告;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周平根教授作了题为“基于云-端结合的滑坡灾害快速评估技术”的报告;吉林大学张文教授作了题为“超高陡岩质斜坡结构面智能识别与落石动力劣化分析”的报告;西华师范大学陈洪凯教授作了题为“三峡库区危岩地灾安全防控”的报告;南昌大学蒋水华教授作了题为“非均质边坡降雨入渗模型及稳定可靠度研究”的报告;加华地学(武汉)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朱焕春教授作了题为“遵循力学机理的地质风险智能预警技术与应用”的报告;清华大学黄杜若教授作了题为“高山峡谷工程区地震模拟与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的报告。
  大会还围绕“边坡稳定评价新理论”“边坡安全监测新方法”“崩塌监测预警新思路”“边坡安全监测新设备”“大型工程边坡工程实践”等议题,设置了鼎新北科矿山岩石力学论坛、边坡灾害感知新技术论坛、研究生分论坛,来自40余家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42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分享,深入探讨了新时期面向复杂多变环境下地面岩石工程与防灾减灾工程的科技难题,聚焦遥感技术、态势传感、人工智能等研究热点,如何从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方面探索和完善边坡灾害防治。
1.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教授做特邀报告
2.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创兵教授做特邀报告
3.jpg
大会主会场
  会议期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还召开了2024年委员工作会议。为贯彻落实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何满潮院士强调的“学会党建是推进一切工作的总引擎,落实科技创新是学会党建的着力点,也是学会党建工作的抓手”指示精神,受学会党委委托,学会党工委委员、常务副秘书长牛晶蕊博士出席了本次会议并讲授专题党课。专委会党的工作小组组长、主任委员盛谦研究员,副主任委员谢谟文教授,副主任委员苏立君研究员,副主任委员邹德高教授出席会议。共计95名常务委员、委员及委员代表参会。会议由专委会秘书长付晓东研究员主持。
  会议听取了专委会工作报告,围绕China Rock第六分会场“滑坡与边坡工程”、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等学术活动筹备,以及委员发展、如何增强委员与会员的积极性等事宜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