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二届学科交叉与原始创新科技论坛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7日
浏览数:104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1月5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二届学科交叉与原始创新科技论坛在京召开。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何满潮院士到会指导并致辞。
何满潮院士指出,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学科划分日益精细。然而,科学和学科具有不同的属性:科学是客观的,旨在探索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学科则是主观的人为划分。上个世纪末叶到本世纪初,科学家开始倡导学科交叉融合,试图通过交叉和融合消除学科划分的主观性,增强其客观性。学会举办学科交叉与原始创新科技论坛,就是希望科研人员打破学科壁垒,互通科学思想,促进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何满潮院士还强调了本次会议的两个特点和四个共识。论坛的总体特征是“两个相同和一个不同”:“一个不同”是所有参会人员均来自不同的领域,如静力学、动力学、爆炸、滑坡等;而“两个相同”则在于所有学术报告都非常优秀,且大家都试图在不同领域悟“道”。论坛以“开放科学”的模式尝试回答“钱学森之问”“李约瑟之问”,并形成四点共识。第一,为什么出不了杰出的成果?因为数据孤岛现象,即知识不能共享。破题的首要条件是必须要实现知识共享;第二,科学家之间无界和无私的合作非常重要,大家要一起“画最大的同心圆”,团结协作共同求取“最大公约数”;第三,原始创新的客观规律是从科学知识积累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第四,明晰做学问和悟“道”的关系。做学问是做知识积累的增量,在达到认知的边界时从量变转化为质变,质变就是悟“道”,就是原始创新。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何满潮理事长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怀着一颗追求科学、追求原始创新的热心,心中有光明,共同奔赴胜利的彼岸。
中国工程院院士、学会“3+1”领导班子成员、辽宁大学党委书记潘一山院士等学会领导,日本工程院院士、国际防灾减灾学会(ICGdR)理事长汪发武院士等国际学会领导,68位国家级人才、132位青年人才,共368位专家学者参会交流。会议由学会党委副书记杨晓杰教授主持。 论坛特别邀请了20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做学术报告:国铁集团川藏铁路建设指挥部专家组组长赵国堂研究员报告题为“高铁轨道毫米级不平顺控制技术”;北京科技大学校长、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杨仁树教授报告题为“地下工程安全精准爆破技术创新与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乔建永教授报告题为“深地软岩自由膨胀的数学物理机理”;陆军工程大学方秦教授报告题为“钻地武器工程防护设计理论与技术”;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吕昭教授平报告题为“高熵合金组织调控与强韧化机理”;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韩旭教授报告题为“结构多源不确定性度量、传播及优化”;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教授报告题为“滑坡变形破坏机理、规律与预警预报”;香港理工大学殷建华教授报告题为“从非线性流变理论、固结分析方法到填海造地新技术”;广西大学校长、清华大学韩林海教授报告题为“国际标准ISO 16521:2024‘Design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hybrid structures’制定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大连理工大学贾金青教授报告题为“高边坡韧性锚固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胡振琪教授报告题为“煤矿区岩土层重构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仰平教授报告题为“‘锅盖效应’的创新发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党委副书记唐辉明教授报告题为“基于演化的滑坡预测预报”;清华大学张寅平教授报告题为“室内空气质量量化评控”;中南大学校长助理李夕兵教授报告题为“有色金属深部开采中的岩石力学问题”;清华大学陈永灿教授报告题为“复杂水下环境输水建筑物智能巡检装备与关键技术”;中山大学焦玉勇教授报告题为“钻爆法隧道施工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张吉雄教授报告题为“煤炭资源四元开发模式创新与实践”;东南大学刘松玉教授报告题为“岩土工程原位测试与低碳加固技术创新”;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张玉芳研究员报告题为“道路崩滑灾害防治进展”。内容涉及铁路建设、地下工程、深地软岩、工程防护、新金属材料应用、滑坡与边坡工程、深海深地、地质灾害等,每一个议题都触及了时代脉搏,激发了对未来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无限遐想。各学科领域交叉融合,推动协同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助力。
何满潮理事长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怀着一颗追求科学、追求原始创新的热心,心中有光明,共同奔赴胜利的彼岸。
中国工程院院士、学会“3+1”领导班子成员、辽宁大学党委书记潘一山院士等学会领导,日本工程院院士、国际防灾减灾学会(ICGdR)理事长汪发武院士等国际学会领导,68位国家级人才、132位青年人才,共368位专家学者参会交流。会议由学会党委副书记杨晓杰教授主持。 论坛特别邀请了20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做学术报告:国铁集团川藏铁路建设指挥部专家组组长赵国堂研究员报告题为“高铁轨道毫米级不平顺控制技术”;北京科技大学校长、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杨仁树教授报告题为“地下工程安全精准爆破技术创新与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乔建永教授报告题为“深地软岩自由膨胀的数学物理机理”;陆军工程大学方秦教授报告题为“钻地武器工程防护设计理论与技术”;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吕昭教授平报告题为“高熵合金组织调控与强韧化机理”;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韩旭教授报告题为“结构多源不确定性度量、传播及优化”;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教授报告题为“滑坡变形破坏机理、规律与预警预报”;香港理工大学殷建华教授报告题为“从非线性流变理论、固结分析方法到填海造地新技术”;广西大学校长、清华大学韩林海教授报告题为“国际标准ISO 16521:2024‘Design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hybrid structures’制定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大连理工大学贾金青教授报告题为“高边坡韧性锚固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胡振琪教授报告题为“煤矿区岩土层重构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仰平教授报告题为“‘锅盖效应’的创新发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党委副书记唐辉明教授报告题为“基于演化的滑坡预测预报”;清华大学张寅平教授报告题为“室内空气质量量化评控”;中南大学校长助理李夕兵教授报告题为“有色金属深部开采中的岩石力学问题”;清华大学陈永灿教授报告题为“复杂水下环境输水建筑物智能巡检装备与关键技术”;中山大学焦玉勇教授报告题为“钻爆法隧道施工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张吉雄教授报告题为“煤炭资源四元开发模式创新与实践”;东南大学刘松玉教授报告题为“岩土工程原位测试与低碳加固技术创新”;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张玉芳研究员报告题为“道路崩滑灾害防治进展”。内容涉及铁路建设、地下工程、深地软岩、工程防护、新金属材料应用、滑坡与边坡工程、深海深地、地质灾害等,每一个议题都触及了时代脉搏,激发了对未来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无限遐想。各学科领域交叉融合,推动协同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