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陇军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6日 浏览数:20973
青托三载,筑梦而立
中南大学董陇军
座右铭:天道酬勤,厚德载物

董陇军2.png

  1984年1月生,中共党员,博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南省杰青获得者,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围绕矿山硬岩开采诱发微震震源的定位与辨识问题,在震源定位数值解、解析解、声发射试验、震源的典型特征及识别方面开展了大量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无需预先测速的微震和声发射震源定位方法,并因此被国际Eni奖提名为2013和2015年候选人。博士学位论文也得到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被评为2014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并被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推荐到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参评国际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RochaMedal)。共发表论文69篇,其中SCI论文32篇(ESI高被引Top1%论文6篇),中国精品期刊领跑者5000顶尖学术论文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应邀担任英国Nature旗下ScientificReports等3个国际知名Sci期刊的学术编委和专题主编。


  时光倏忽,转眼间,获得青年托举人才项目资助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闭上眼睛,三年来的一幕幕清晰呈现:问题讨论中托举青年们时而疑惑时而喜悦的表情、指导老师们面对面的点评和殷切的建议、学科交叉及热点问题的争鸣……

  到了项目总结的时候了,三年收获很多,些许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感谢中国科协、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给予我们如此珍贵的平台和经费支持。青年人才托举项目为我们年轻的老师提供了如此珍贵的平台和机会与资深科学家持续学习与交流,景仰各位资深专家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对此我的心中充满感激和敬佩。感谢学会理事长冯夏庭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培养,记得他百忙中抽出时间全程参加了在沈阳召开的首届岩石力学与工程青年论坛暨2016-2018年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启动会,对每位青年托举人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指导,大家受益匪浅。感谢学会徐文立副秘书长每次会议亲临现场的全程指导与有力帮助。感谢指导老师李夕兵、周子龙、左宇军教授的一直以来的科学引导和支持。感谢朱万成教授、陈勉教授等导师们在沈阳和北京青托会议上给予的指导和建议,他们前沿和独到的科学见解使得我对研究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感谢学会冯婷、牛晶蕊、王焯等老师们的关怀与教导,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每有疑问,总能从她们细心入微的解答中找到答案。

  中国科协与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由中国科协于2015年启动的人才支持项目,旨在帮助青年科技人才在创造力黄金时期做出突出业绩,努力成长为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社会责任感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成为国家主要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重要后备力量。能够入选该项目,成为2016-2018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人之一,我倍感荣幸,同时兢兢业业不忘自身使命,在众多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奋勇前进。通过三年的培养,我作为被托举人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于2017年破格晋升为中南大学教授,也获得了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在此期间,发表SCI论文22篇,其中ESI前1%高被引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已授权16项,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与他们共同拓宽、延伸研究领域,让学术生生不息、得以继承,让学生成长成才、回馈社会。项目临近结束,但是精神永存,项目给我的经历是永远铭记在心的宝贵财富,我会继续依托青托项目形成的人才团队,持续进步,发光发热。三年时光的些许成果,如今回想,当初探索过程的曲折与艰难已渐渐淡忘,更多的是心里的充实与坚定。过往成果都是过往的标签,过去了就撕掉了,我依旧在学术的道路上走下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2016年8月20-21日,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承办的主题为"大地震孕育机制及其物理预测方法"的中国科协第111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中,我有幸受邀做了题为《采矿诱发大震级微震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初探》的专题报告,主要介绍了在采矿诱发大震级微震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方面开展的工作。报告引起了参会专家的积极讨论和交流,尤其有幸得到地震局专家尹祥础老师的表扬,他指出:"希望董陇军的发言能得到在座各位的重视和支持,因为我长期担任地震方面一个很有水平的国际组织负责人,我们讨论过很多次,希望找到这样一个试点,"3·11"矿震正好填补了地震实验的不足,你们应用大数据非常好,希望加强物理了解,发生岩爆,甚至都可以挖出来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性质。第二个优点是这会是成功率非常高的实验场,国际上所有天然实验场没有一个成功的,全部以失败告终,因为要建立实验场,预测那个地方要发生大地震,矿震这个实验场是一定会发生的。你们和国家基金委、国家地震局多联系一下,目的是着眼于解决天然地震、大地震的问题。"(引自: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17:大地震孕育机制及物理预测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19-124;143-144)"。尹老师的字字评述与鼓励,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坚定了我在矿山现场立即开展大尺度断层滑移试验的信心,激励并促进着我继续从新角度对微震震源机制与大震级事件预警方法进行探索。

  会议结束,坐在返程的火车上,心中感慨万千,沙龙虽然结束了,但自己似乎还沉浸在各位专家的精辟见解及争分夺秒的激烈争锋中,各种观点在脑海中不断浮现,似乎相互矛盾、又似乎相互补充,扩展了思考问题的维度,感觉心中以前一直存在的一些疑惑似乎慢慢变得清晰,一些假想似乎变得有些依据,特别是尹祥础老师关于断层滑移试验尺度效应的点评与重视,在我的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澜,两年的酝酿和犹豫就在这样的一个契机化为坚定的信念与满腔的热情。如果没有这一次学术沙龙的洗礼,可能这个试验行动会无限期推迟了。"生命嗅得百转千回,浮光掠影咫尺刹那"总在一瞬间,有了出乎意料的收获,却又因有幸身属项目一员,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一年一会,一期一遇,在2017年4月12日在沈阳召开的首届岩石力学与工程青年论坛暨2016-2018年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启动会中,我作为被托举人主持学术争鸣环节,在冯夏庭理事长和徐文立副秘书长的倡导下,围绕着"岩爆能否被预测"、"中国高铁的创新及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人工岛礁的长期稳定性"及"深层地热与利用"等岩石力学与工程的热点问题进行学术探讨和思想碰撞,托举对象和导师积极参与互动,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开创性环节,在这里,没有以学术权威为准则的"禁锢",没有以历史经验为基础的"束缚",没有以学科优势为导向的"割据",大家畅所欲言,激烈争锋,摆脱迷茫,梳理思路,在思维碰撞中开拓了可以相互交叉和互补的新领域,激励了大家在今后的研究中协同互助,取得更大的突破,更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如同"百家争鸣"成就了春秋战国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争鸣"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继承与发扬,观点的纷然并存必将促进学术的繁荣发展。

  "青托"项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提升平台,知识层面高,对人才的培养、发掘和助力都意义重大。作为青年人才要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和精神,要敢于创新,敢于实践,要以科学的精神,戒除浮躁,要把科研工作和社会所需、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问题紧密结合,扎扎实实的做好科研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还要依托利用好"青托"平台,协同互助,共同发展,加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要努力在三年的有限时光创造无限的价值,为争取今后有更大的突破,取得创新性成果打下好的基础。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项目的资助,我的科研工作得到了转折性的帮助,改善软硬件设施,开阔科研思维和视角,得以成长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以及自己想成为的人。

  三年回顾,历历在目;知遇"青托",山水一程;入此门中,三生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