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2018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8日
浏览数:14462
青年才俊聚焦"京津冀-港澳台"能源绿色开发及低碳城市建设
2018年8月3-5日,以"京津冀-港澳台能源绿色开发及低碳城市建设"为主题的"中国科协2018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支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清华大学联合主办,香港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专家联谊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双杰特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论坛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左建平教授、清华大学赵志宏副教授、香港大学王毅远副教授、台湾交通大学翁孟嘉教授、清华大学刘晓丽副教授、天津大学朱建波特聘教授6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同担任本论坛执行主席。论坛由38位青年代表作学术报告,来自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港澳台等单位共计102位专家、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图1论坛开幕式
论坛立足岩土力学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京津冀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绿色能源开发、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工程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学术研讨,深入交流了深地工程与低碳城市、轨道交通与可持续基础设施、深海工程与智能建造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具体为:
1.在"深地工程与低碳城市"相关专题报告中,交流讨论了在岩石破裂特征与模拟方法、矿山原位改性采矿技术与新型支护理念、水力压裂机理与现场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水封水库、地热开发、非常规油气开采等地下工程问题;
2.在"轨道交通与可持续基础设施"相关专题报告中,研讨了盾构隧道零沉降智能控制、地铁穿越工程变形控制等先进技术,以及城市垃圾填埋场、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高铁路基等基础设施总的岩土工程问题;
3."深海工程与智能建造"相关专题报告中,交流讨论了海底隧道渗流防控方法、地下水库建造理念、引水隧道岩爆灾害预警等前沿进展。
图2论坛会场
8月5日下午,青年学者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铁十四局集团京张高铁一标项目部参观新京张铁路修建情况。项目部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新京张铁路的修建进展及碰到的技术难题。
图3参观新京张铁路修建
本次论坛每个报告用时8分钟,讨论7分钟,保证了讨论交流充分。大会还设置每日总结讨论环节,凝炼重点讨论的学术问题,保证了所有报告交流深入。讨论场面友好而热烈,虽数次出现学术观点分歧者激烈争辩的现象,但争辩双方均能本着严谨的科学精神各抒已见、互相切磋。论坛除了形式新颖,讨论自由、开放,交流内容非常丰富,深得参会者好评外,还具有以下5个亮点:
1.涵盖领域面广、学科交叉性强
本次论坛涵盖了岩土微细观力学机理、本构关系、矿山绿色开采、隧道变形控制等采矿、能源、土木、水利工程中多学科、多领域的内容;现场讨论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多尺度多场耦合模拟、新型破岩方法等。整个论坛报告及讨论环节所涉及的学术领域面宽广,学科交叉性非常强。
2.着眼国家战略,聚焦"深地"、"深海"
论坛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报告与讨论内容围绕京津冀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绿色能源开发、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聚焦于"深地工程与低碳城市"、"轨道交通与可持续基础设施"、"深海工程与智能建造"三个方面,高度配合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加强相关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
3.厘清攻关方向,达成学术共识
针对矿山灾害防治、深部能源开发等地下工程、深海工程以及轨道交通和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新时代国家战略性布局的基础研究方向,代表们经过反复讨论,厘清了相关学科未来的重要科技攻关方向,并在会上达成以下共识:
⑴继续加深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现场讨论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裂隙起裂与扩展、多尺度多场耦合、工程稳定性分析等问题,认为非连续和非协调变形仍是当前的主要难题,大家一致表示,需要继续加深加强相关领域学科交叉渗透。
⑵深度结合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以发挥最大优势
现场监测是根本,是工程施工可参考的最可靠途径,而矿山监测技术、致灾机理研究、人工诱导裂缝增产等都可直接通过微地震等手段获取和分析监测的结果、现象;相较而言,数值模拟则在于能够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应深度结合两种方法,使其优势互补,最大程度的优化指导施工和生产。
⑶科学研究应以服务现场实践为目的
由于现场施工成败的原因并不明确,往往无法获取地下详细充沛的信息,加剧了现场施工严重滞后于理论研究这一现象。代表们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科学研究应该同步于现场实践。算法及软件开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实际工程服务,需要考虑现场技术人员是否能够接受复杂的数值计算和软件二次开发,比如应用便捷的解析法可能更容易为现场广泛接受。
4.两岸三地才俊、青年论坛争鸣
参加本次论坛的青年学者极具代表性,来自于港、澳、台的学者共计13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会代表中包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9名、"青年千人计划"4名、"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名、"青年人才托举工程"8名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1名,涵盖了采矿、能源、土木、水利等领域的两岸三地优秀青年学者共聚一堂、百花齐放。
5.各大媒体报道,社会广泛关注
本次学术论坛及参观新京张铁路现场活动,仅仅结束一小时内就在"今日头条"予以详细报道。5号当天,中国新闻网、人民网、搜狐网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或转载相关新闻,本次论坛从前期宣传到后期推广都有不俗的表现,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图4参会代表合影
综上,青年参会代表纷纷表示本次论坛学术氛围优良,收获丰硕,不少学者在现场就透露了合作意向,部分学者还确立了合作内容及方式。本次论坛成功为青年学者搭建了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术思想碰撞,增强了两岸三地青年学者的友谊及交流合作,对能源绿色开发及低碳城市建设领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清华大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