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遥感应用新成果 第五届遥感应用大会(成都站)在成都理工举行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3日 浏览数:2662

中国网5月6日讯 5月6日,第五届遥感应用大会(成都站)暨第三届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与监测预警专题研讨会在成都理工大学举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政协四川省委员会科技委员会、政协四川省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省气象局、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相关领导,以及国内遥感技术领域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共计700余人线上、线下同步参加。此次会议以“构筑遥感服务产业大生态·挖掘自然灾害防治新动能”为主题,设有自然灾害与生态监测航空遥感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开幕式、院士珠峰大讲堂、特邀报告、分会场报告等议程环节。大会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遥感应用技术进步,加速遥感产业升级发展,探讨遥感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拓展遥感应用的新领域,分享遥感应用新进展、新成果。


经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审议批准,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航空遥感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成为新当选的主任委员。“随着航空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航空遥感技术开展灾害识别、精细调查、生态监测、环境保护等工作意义重大。”作为新当选的主任委员的许强对专委会成立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他期待自然灾害于生态环境航空遥感技术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能助力于形成全局一体化观测系统,融会贯通测绘、遥感、地质、环境等学科领域的相关技术,解决各学科领域交叉应用的技术难点,切实推动中国航空遥感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党委委员、副理事长李晓为专委会成立致辞时,期待专委会汇聚测绘、遥感、地质、环境等学科领域顶尖专业技术人才,深挖多学科交叉的内涵,提高数据获取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搭建综合观测信息系统。从自然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探索基于遥感技术开展灾害识别、精细调查、生态监测、环境保护等工作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解决关键问题,引领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航空遥感技术学科发展,推动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快速发展。


在航天宏图卫星产品发布及签约仪式上,航天宏图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数据获取时效差、信息处理链条长、协同运控不智能、大众应用不便捷”等行业“痛点”,围绕卫星互联网新业态发力高分遥感全产业链构建,提出了“女娲星座”建设计划。


据了解,3月30日,航天宏图“女娲星座”首批4颗卫星已成功发射,组成“宏图一号”卫星星座,并回传首批影像。女娲星座初期建设包括54颗雷达卫星(包括已发射的女娲星座首发4颗遥感卫星)组成的雷达遥感星座和10颗0.5m全色及2m多光谱的八谱段光学卫星组成的光学遥感星座。女娲星座完成组网后,可对全球任一点平均重访间隔达到小时级,对全国陆地完成全覆盖达到天级,对全球区域完成全覆盖达到月级,提升特定区域快速重访、重点目标高频监视、特殊用户应急调用、高频形变监测能力。


在签约环节,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四家单位,达成资源共享、战略互动、互利共赢的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和SAR卫星数据应用,提升SAR卫星数据科研攻关能力和行业应用水平,以此实现协同发展。

供图: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