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光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4日
浏览数:18532
青年人才成长故事
中国海洋大学 陈旭光
座右铭: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指导老师:李术才、王媛、夏开文个人简介:
1984年,中共党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于隧道渗流灾害方面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主要有:揭示了深海海床流-固-土耦合的冲刷效应、软化液化规律和基础失稳机制;提出了冲刷深度预测公式与基于模态损伤识别的基础周围冲刷深度检测方法,建立了流-固-土耦合下基础水平承载力计算模型,发明了超贯-注浆防护技术;拟开展海底稀软沉积物原位力学性质初探及扰动后力学弱化特性研究、多金属结核射流剥离机理与集矿车高效采集参数优化及深海稀软底质土集矿车行驶性能研究。
拟开展深海多金属结核矿石采集作业车关键技术研究,明晰多金属结核高压浸没剥离机制与履带-土体相互作用机制,以期实现深海稀软底质土多金属结核高效采集与深海稀软底质土集矿车有效行走。
我是陈旭光,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长期致力于深部岩土方向研究。
岩土介质在极端流-固耦合环境下的破坏致灾,是制约深部(深地/深海)资源安全开采的重大理论难题。我自2014年以来在深部(深地/深海)资源开发致灾方面,主持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发表论文19篇,SCI收录1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5项、软件著作权6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12)、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10)。获得2018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在深地资源开采区,深地硐室在高地应力和高渗透压耦合下分区破裂、强渗透垮塌频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揭示分区破裂形成机理,对保障深地资源安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我围绕"深部高应力围岩流-固耦合分区破裂"研究主题,率先通过相似材料三维模型试验实现了分区破裂的实验室验证,解决了分区破裂的实验室模拟难题,建立了高地应力-渗透压耦合下分区破裂的判据和演化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深部围岩分区破裂的预测、预防方法和"锚-注一体"控制理念。形成的成果"深部高应力围岩分区破裂形成演化机理和抑控准则"成功应用于山东三河口煤矿分区破裂防控,有效解决了煤矿深部巷道工程安全施工的难题,对高地应力条件下深地资源安全开采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该成果自三河口项目实施日至2016年12月产生了18600万元经济效益。项目成果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10)。
高渗透压流体赋存并运移于深部岩体裂隙中,在施工与运营过程的各类循环动力扰动下,极易引起岩体损伤累计,导致疲劳破坏,从而诱发强渗透、突水等灾害。突涌水致灾与防控是深地工程防灾减灾的关键理论,也与深海工程的安全息息相关。我针对"深埋高渗压围岩流-固耦合突涌水"研究主题,建立了可精准还原极端渗透压-应力耦合环境的深部模型试验方法,揭示了高渗压-动力耦合诱发突水的演化模式和表征规律,提出了高渗压-动力耦合围岩破裂致灾机理和加固方法。形成的成果"一种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及其试验方法"及"高渗压海底隧道动力扰动围岩破裂突水与注浆加固"技术成功应用于青岛地铁隧道、佛莞城际狮子洋隧道突水与加固治理。包括青岛地铁隧道在内的项目自实施日至2018年底,该项技术方法贡献了逾700万元的经济效益,确保隧道安全的施工及有效的控制成本。项目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12)。
深海岩土介质在长期复杂海况的作用下的基础失稳已严重威胁到海洋工程的安全。了解与预测真实海况作用下流-固-土耦合物理机制,为深海地基设计提供可靠的工程参数,对深海工程的安全稳定至关重要。我紧扣"深海海床流-固-土耦合基础失稳"研究主题,搭建了波流-基础-海床耦合的模型试验平台,揭示了波浪-土体耦合作用下软化液化规律和基础失效模式,明晰了深海海床流-固-土耦合的冲刷效应和基础失稳机制,提出了流-固-土耦合下基础承载力计算方法与"超贯-注浆"防护技术。提出的"吸力式基础注浆冲刷防护技术"及"灌浆式吸力锚及其安装方法"成功应用于渤海锦州93-3油田桶基基础的冲刷防护。项目采用"高压旋喷注浆"工艺,对基础周围土体进行加固处理,有效解决了吸力式基础冲刷防护的问题。自项目实施日至2017年底,该项技术方法贡献了716.61万元的经济效益,为恶劣海况下海上工程基础施工的顺利完成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项目成果通过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12)通讯评审。
我在海洋工程学科领域,是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院士团队海洋岩土方向的学科负责人,积极开展海洋岩土与海底工程方向的研究,补齐海洋工程学科中"风浪流沙"中的"沙"因素的短板。我积极拓展海洋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纵深,是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