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05日
浏览数:12355
出生年月:1983年12月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毕业院校:山东大学
所学专业:岩土工程
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博导
工作单位及职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深地空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执行院长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执行主任
---
2020年11月-至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青年长江学者
深地空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执行院长
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山东省郓城县科技副县长(挂职)
2012年08月-至今,山东大学 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9年09月-2012年07月,山东大学 博士研究生
---
王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深地空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全国煤炭青年科学技术奖、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软岩专委会副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王琦教授长期从事煤矿巷道安全控制理论与方法的教学科研工作,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原则,聚焦我国支柱能源-煤炭安全高效开采难题,扎根工程现场一线开展理论与技术研究,坚持不懈攻坚克难,以"传承发展、致敬时代"为己任,努力成为煤矿安全的守护者与煤炭开采新方法的践行者,为我国能源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传统煤炭开采需要掘进大量巷道,我国每年的巷道掘进量约1.3万公里,超过地球直径,巷道的稳定控制是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的前提。围绕煤矿巷道安全控制难题,王琦在导师李术才院士的指导下,带领课题组扎根在我国华东地区最大、深部矿井最集中的煤田-巨野煤田,深入工程现场第一线开展科研工作。"千米深地坚守科研初心,漆黑矿山挥洒青春汗水",为保障科学研究效果,及时获得第一手试验数据,他经常连续几天在井下开展科学试验,凌晨三四点筋疲力尽时,坐在巷道角落就地而睡。艰苦的付出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王琦带领课题组研发了复杂条件围岩分阶段高强控制体系及成套关键技术装备,有效实现了矿井巷道的稳定控制。
随着煤矿开采向深部发展,巷道稳定性控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采用高强支护对抗巨大的矿山压力已无法满足巷道安全控制要求。既然难以抵抗,是否能够利用矿山压力,借力打力,甚至减少或者取消巷道掘进呢?王琦在导师何满潮院士的学术思想引领和总体指导下,探寻巷道自动形成新方法。他与杨军教授、王亚军博士等课题组成员着力推进无煤柱自成巷N00平衡开采方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连续三个月在井下开展现场试验,联合20余家单位进行了25项工程试验,最终形成了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N00采煤成巷核心装备体系,并首次在柠条塔煤矿进行了成功实践,取消了巷道掘进,取消了煤柱留设,节约了煤炭资源。同时积极推广无煤柱自成巷技术,在山东省千米深井-郭屯煤矿开展了首个无煤柱自成巷现场试验,并应用到超大型现代化矿井-红柳林煤矿与曹家滩煤矿等重大工程中。经7位行业权威院士鉴定,N00工法是煤炭开采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与升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王琦课题组常年驻守工程现场,开展现场科技攻关。然而每当在现场有新的想法需要试验验证时,却面临返回学校实验室路程遥远、现场缺少试验条件、大型试验构件运输不便等众多现实问题,严重影响科研工作。如何把工程问题凝练成科学问题,如何开展现场科学试验,如何进行现场教学是核心难题与当务之急。通过各方支持、多次协调, 2013年王琦在长期科技攻关的巨野煤田中心位置,主持建立了山东天勤协同创新现场科研基地,依托该基地先后建立了山东省地下空间安全控制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院士工作站、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菏泽实验中心、菏泽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保障了科学试验的及时开展,促进了科研成果"落地开花"。依托现场科研基地,同时建立了山东省众创空间科学孵化基地,以及学校研究生与大学生实践基地,带领学生集中开展现场科学试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指导学生依托重大工程难题和现场科研成果参加各类创新与创业大赛,获得"挑战杯"国际赛二等奖、"创青春"全国银奖等成绩,王琦也被评为全国"挑战杯"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为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科研的作用,王琦利用省委组织部派其挂职郓城县副县长的机遇,在现场科研基地主持成立了"党-政-校-企"联合共建党支部-中共山东郓城天勤协同创新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他把科研与生活融为一体,无论是在学校、科研基地,还是在工程现场,他都始终坚持与学生"同吃同住、相互探讨、共同成长",经常与学生一起通宵达旦,不管是关于科研方向、研究方法、学术思想,还是关于一个试验、一个难题、一篇论文的探讨,从总体到细节,不论多晚他都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在王琦身上时刻体现,也时刻感染着他的学生们,王琦培养或协助培养的3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27人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5人发表SCI/EI收录论文超过5篇,18人授权发明专利超过5项,他也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王琦主动承担起对行业发展的社会责任,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积极为行业贡献青春力量。作为煤矿安全的守护者,坚守为行业解决工程难题的科研初心,将理论、技术与装备成果在全国最大采深矿井-孙村煤矿、全国最厚冲积层高应力矿井-万福煤矿、全国最大海滨极软岩矿井-梁家煤矿、千米深井-赵楼煤矿、全国最大断面交通隧道-乐疃隧道等复杂条件地下工程中成功应用。同时王琦积极进行大型学术会议的组织服务工作,作为工作委员会副主席,连续四年参与组织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CHINA ROCK品牌学术会议,以及国家重大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体系列高端"雅林论坛"等大型会议。通过学术会议将我国岩石工程领域的科技成果进行广泛宣传,服务重大工程,树立科技自信,也是王琦进行科研工作的初心。
2021年1月,山东烟台金矿发生爆炸,多人被困井下。这是一次被媒体称为"地心营救"般的救援,救援难度堪称世界级。学会理事长何满潮院士带领王琦等团队成员连夜赶赴现场参与矿难抢险救援,在全社会焦急关注的目光中,依靠专业知识为争分夺秒的救援提供了重要科学指导,挽救了11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灾难面前,王琦担当起了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责任,用实际行动彰显了科技人的担当和情怀。
王琦在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服务行业的同时,也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86篇,其中国际Top期刊18篇;第一作者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主编/参编行业、团体标准3部;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等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
"心系国家搞科研,铭记初心育桃李",王琦常说:"感谢国家提供的科研资源与环境,感谢恩师们指引科研方向、提供科研平台,感谢课题组成员的共同拼搏战斗。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脚踏实地、争分夺秒,努力领悟恩师的科研之道,吸收传承创新理念,积极推动原始创新,为行业科技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
王琦教授在我国华东地区最大、深部矿井最集中的煤田-巨野煤田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工作,为了解决复杂条件煤矿巷道安全控制难题,王琦与课题组成员一起扎根工程现场第一线开展研究。为保障试验效果,获得第一手试验数据,经常连续几天在井下开展科学试验,凌晨三四点筋疲力尽时,坐在巷道角落就地而睡。同时,为了保障科学试验的及时开展,加速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王琦在长期科技攻关的巨野煤田中心位置,主持建立了山东天勤协同创新科研基地,依托该基地先后建立了山东省地下空间安全控制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院士工作站、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菏泽实验中心等科研与成果转化平台。
艰苦的付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课题组研发了复杂条件围岩分阶段高强控制体系及成套关键技术装备,有效实现了巷道围岩的稳定控制。研究成果在全国最大采深矿井-孙村煤矿、全国最厚冲积层高应力矿井-万福煤矿、全国最大海滨极软岩矿井-梁家煤矿、千米深井-赵楼煤矿与郭屯煤矿、超大型现代化矿井-柠条塔煤矿、红柳林煤矿与曹家滩煤矿等工程中成功应用,为矿井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王琦教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工程现场当作实验室"的理念,身先示范带领学生深入工程现场,从工程现场发现科学问题,围绕科学问题进行科研攻关。为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科研的作用,王琦利用省委组织部派其挂职郓城县副县长的机遇,在现场科研基地主持成立了"党-政-校-企"联合共建党支部-中共山东郓城天勤协同创新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同时建立了山东省众创空间科学孵化基地,以及学校研究生与大学生实践基地,带领学生集中开展现场科学试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指导学生依托重大工程难题和现场科研成果参加各类创新与创业大赛,获得"挑战杯"国际赛二等奖、"创青春"全国银奖等成绩,王琦也被评为全国"挑战杯"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王琦把科研与生活融为一体,无论是在学校、科研基地,还是在工程现场,他都始终坚持与学生"同吃同住、相互探讨、共同成长"。学生的第一篇文章王琦会至少修改20遍以上,不论多晚他都会抽出时间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学生们的脑海中经常会浮现出各种科研探讨时的场景:天空中的飞机、高海拔的山区、偏远处的隧道、拥挤时的车站、飞驰下的高铁、颠簸中的出租、千米深的硐室、海底下的巷道以及雪地里的办公楼、雨天里的实验室、深夜里的路灯下……,从海拔4700米到地下1200米,从凌晨到深夜,处处都留下了课题组科研交流、共同成长的身影。这种拼搏奋斗的精神时刻感染着他的学生,王琦培养或协助培养的3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27人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5人发表SCI/EI收录论文超过5篇,18人授权发明专利超过5项,他也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毕业院校:山东大学
所学专业:岩土工程
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博导
工作单位及职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深地空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执行院长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执行主任
---
2020年11月-至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青年长江学者
深地空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执行院长
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山东省郓城县科技副县长(挂职)
2012年08月-至今,山东大学 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9年09月-2012年07月,山东大学 博士研究生
---
王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深地空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全国煤炭青年科学技术奖、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软岩专委会副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王琦教授长期从事煤矿巷道安全控制理论与方法的教学科研工作,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原则,聚焦我国支柱能源-煤炭安全高效开采难题,扎根工程现场一线开展理论与技术研究,坚持不懈攻坚克难,以"传承发展、致敬时代"为己任,努力成为煤矿安全的守护者与煤炭开采新方法的践行者,为我国能源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深入工程一线、勇于攻坚克难
传统煤炭开采需要掘进大量巷道,我国每年的巷道掘进量约1.3万公里,超过地球直径,巷道的稳定控制是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的前提。围绕煤矿巷道安全控制难题,王琦在导师李术才院士的指导下,带领课题组扎根在我国华东地区最大、深部矿井最集中的煤田-巨野煤田,深入工程现场第一线开展科研工作。"千米深地坚守科研初心,漆黑矿山挥洒青春汗水",为保障科学研究效果,及时获得第一手试验数据,他经常连续几天在井下开展科学试验,凌晨三四点筋疲力尽时,坐在巷道角落就地而睡。艰苦的付出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王琦带领课题组研发了复杂条件围岩分阶段高强控制体系及成套关键技术装备,有效实现了矿井巷道的稳定控制。
随着煤矿开采向深部发展,巷道稳定性控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采用高强支护对抗巨大的矿山压力已无法满足巷道安全控制要求。既然难以抵抗,是否能够利用矿山压力,借力打力,甚至减少或者取消巷道掘进呢?王琦在导师何满潮院士的学术思想引领和总体指导下,探寻巷道自动形成新方法。他与杨军教授、王亚军博士等课题组成员着力推进无煤柱自成巷N00平衡开采方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连续三个月在井下开展现场试验,联合20余家单位进行了25项工程试验,最终形成了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N00采煤成巷核心装备体系,并首次在柠条塔煤矿进行了成功实践,取消了巷道掘进,取消了煤柱留设,节约了煤炭资源。同时积极推广无煤柱自成巷技术,在山东省千米深井-郭屯煤矿开展了首个无煤柱自成巷现场试验,并应用到超大型现代化矿井-红柳林煤矿与曹家滩煤矿等重大工程中。经7位行业权威院士鉴定,N00工法是煤炭开采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与升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搭建科研平台、创新培养模式
王琦课题组常年驻守工程现场,开展现场科技攻关。然而每当在现场有新的想法需要试验验证时,却面临返回学校实验室路程遥远、现场缺少试验条件、大型试验构件运输不便等众多现实问题,严重影响科研工作。如何把工程问题凝练成科学问题,如何开展现场科学试验,如何进行现场教学是核心难题与当务之急。通过各方支持、多次协调, 2013年王琦在长期科技攻关的巨野煤田中心位置,主持建立了山东天勤协同创新现场科研基地,依托该基地先后建立了山东省地下空间安全控制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院士工作站、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菏泽实验中心、菏泽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保障了科学试验的及时开展,促进了科研成果"落地开花"。依托现场科研基地,同时建立了山东省众创空间科学孵化基地,以及学校研究生与大学生实践基地,带领学生集中开展现场科学试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指导学生依托重大工程难题和现场科研成果参加各类创新与创业大赛,获得"挑战杯"国际赛二等奖、"创青春"全国银奖等成绩,王琦也被评为全国"挑战杯"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为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科研的作用,王琦利用省委组织部派其挂职郓城县副县长的机遇,在现场科研基地主持成立了"党-政-校-企"联合共建党支部-中共山东郓城天勤协同创新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他把科研与生活融为一体,无论是在学校、科研基地,还是在工程现场,他都始终坚持与学生"同吃同住、相互探讨、共同成长",经常与学生一起通宵达旦,不管是关于科研方向、研究方法、学术思想,还是关于一个试验、一个难题、一篇论文的探讨,从总体到细节,不论多晚他都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在王琦身上时刻体现,也时刻感染着他的学生们,王琦培养或协助培养的3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27人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5人发表SCI/EI收录论文超过5篇,18人授权发明专利超过5项,他也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积极服务行业、贡献青春力量
王琦主动承担起对行业发展的社会责任,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积极为行业贡献青春力量。作为煤矿安全的守护者,坚守为行业解决工程难题的科研初心,将理论、技术与装备成果在全国最大采深矿井-孙村煤矿、全国最厚冲积层高应力矿井-万福煤矿、全国最大海滨极软岩矿井-梁家煤矿、千米深井-赵楼煤矿、全国最大断面交通隧道-乐疃隧道等复杂条件地下工程中成功应用。同时王琦积极进行大型学术会议的组织服务工作,作为工作委员会副主席,连续四年参与组织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CHINA ROCK品牌学术会议,以及国家重大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体系列高端"雅林论坛"等大型会议。通过学术会议将我国岩石工程领域的科技成果进行广泛宣传,服务重大工程,树立科技自信,也是王琦进行科研工作的初心。
2021年1月,山东烟台金矿发生爆炸,多人被困井下。这是一次被媒体称为"地心营救"般的救援,救援难度堪称世界级。学会理事长何满潮院士带领王琦等团队成员连夜赶赴现场参与矿难抢险救援,在全社会焦急关注的目光中,依靠专业知识为争分夺秒的救援提供了重要科学指导,挽救了11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灾难面前,王琦担当起了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责任,用实际行动彰显了科技人的担当和情怀。
王琦在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服务行业的同时,也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86篇,其中国际Top期刊18篇;第一作者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主编/参编行业、团体标准3部;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等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
"心系国家搞科研,铭记初心育桃李",王琦常说:"感谢国家提供的科研资源与环境,感谢恩师们指引科研方向、提供科研平台,感谢课题组成员的共同拼搏战斗。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脚踏实地、争分夺秒,努力领悟恩师的科研之道,吸收传承创新理念,积极推动原始创新,为行业科技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
故事1:工程现场第一线的扎根者
王琦教授在我国华东地区最大、深部矿井最集中的煤田-巨野煤田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工作,为了解决复杂条件煤矿巷道安全控制难题,王琦与课题组成员一起扎根工程现场第一线开展研究。为保障试验效果,获得第一手试验数据,经常连续几天在井下开展科学试验,凌晨三四点筋疲力尽时,坐在巷道角落就地而睡。同时,为了保障科学试验的及时开展,加速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王琦在长期科技攻关的巨野煤田中心位置,主持建立了山东天勤协同创新科研基地,依托该基地先后建立了山东省地下空间安全控制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院士工作站、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菏泽实验中心等科研与成果转化平台。
艰苦的付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课题组研发了复杂条件围岩分阶段高强控制体系及成套关键技术装备,有效实现了巷道围岩的稳定控制。研究成果在全国最大采深矿井-孙村煤矿、全国最厚冲积层高应力矿井-万福煤矿、全国最大海滨极软岩矿井-梁家煤矿、千米深井-赵楼煤矿与郭屯煤矿、超大型现代化矿井-柠条塔煤矿、红柳林煤矿与曹家滩煤矿等工程中成功应用,为矿井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故事2:学生培养新模式的践行者
王琦教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工程现场当作实验室"的理念,身先示范带领学生深入工程现场,从工程现场发现科学问题,围绕科学问题进行科研攻关。为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科研的作用,王琦利用省委组织部派其挂职郓城县副县长的机遇,在现场科研基地主持成立了"党-政-校-企"联合共建党支部-中共山东郓城天勤协同创新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同时建立了山东省众创空间科学孵化基地,以及学校研究生与大学生实践基地,带领学生集中开展现场科学试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指导学生依托重大工程难题和现场科研成果参加各类创新与创业大赛,获得"挑战杯"国际赛二等奖、"创青春"全国银奖等成绩,王琦也被评为全国"挑战杯"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王琦把科研与生活融为一体,无论是在学校、科研基地,还是在工程现场,他都始终坚持与学生"同吃同住、相互探讨、共同成长"。学生的第一篇文章王琦会至少修改20遍以上,不论多晚他都会抽出时间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学生们的脑海中经常会浮现出各种科研探讨时的场景:天空中的飞机、高海拔的山区、偏远处的隧道、拥挤时的车站、飞驰下的高铁、颠簸中的出租、千米深的硐室、海底下的巷道以及雪地里的办公楼、雨天里的实验室、深夜里的路灯下……,从海拔4700米到地下1200米,从凌晨到深夜,处处都留下了课题组科研交流、共同成长的身影。这种拼搏奋斗的精神时刻感染着他的学生,王琦培养或协助培养的3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27人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5人发表SCI/EI收录论文超过5篇,18人授权发明专利超过5项,他也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