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院士为何齐聚延安?为能源行业开出了怎样的“对症良方”?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8日
浏览数:13507
7月20日,多位国内能源化工领域大咖齐聚延安。此次出席的专家阵容强大,单是院士就有6位。
“此次邀请金字塔尖的院士们来到这里,为延安能源发展‘把把脉’”,延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杜金根说。据了解,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煤炭行业占该市GDP的“半壁江山”。
南都记者注意到,几位院士与延安有着深厚渊源。比如,何满潮院士曾在延安多次下矿,还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分中心;工程地质专家伍法权则全程见证了延安新区“从荒山变新城”的10年历程。
此次聚焦革命老区的发展现状,多位专家开出了怎样的“对症良方”?如何既能让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效益,又保证生态良好,延安未来要走出怎样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现场,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7月20日,“追寻红色足迹,科技为民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延安示范活动暨“科创中国·智惠延安”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在陕西延安开幕。
从参会专家来看,此次出席的阵容堪称豪华,包括6位院士在内的多名国内能化领域大咖到场发言。比如,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何满潮,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工程地质专家伍法权,岩石力学专家李术才、核能与核安全专家吴宜灿、煤炭战略研究专家吴立新以及采矿工程专家宋振骐和赵阳升等。
南都记者注意到,不少专家与这座背靠煤炭能源和红色资源的城市早有渊源。
比如,何满潮院士就表示,自己已经是第8次来到延安,多次下矿的经历让他对延安的煤炭行业如数家珍。他还在延安建立了深部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把国内首创的无煤柱自成巷”引进延安,用科学技术抢救煤炭资源,大幅提升了煤炭开采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伍法权院士则全程参与并亲自见证了延安新区的黄土工程造地实践。他告诉记者,截至2013年底,仅围绕岩土工程技术就先后召开会议26次,参会院士、勘察设计大师等专家131人次。如今,延安新区已经焕然一新,为延安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成为西部城市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
“把浪费的煤炭资源拿回来”
现场,专家对延安能源产业的“把脉”结果如何?
几位专家都表示,延安的煤炭资源“质量非常高”,体现在含油量高,发热量远超一般煤炭,且杂质很少。
但短板也同样存在。何满潮院士就指出,延安煤炭行业面临的几个问题也是全国煤炭行业的通病:开采技术比较落后,资源采出率低,掘巷工程量大,安全事故频发,生态破坏严重等。
其中最严重的当数资源浪费问题。“现在采煤的产出率不到50%,采一半扔一半,比如延安每年采5000万吨煤,就要至少浪费掉5000万吨,按照每吨煤1000块来算,相当于每年浪费掉500个亿。”对此,何满潮院士和他的团队决定,用科学技术抢救煤炭资源,“把被浪费的资源拿回来。”
据介绍,2009年,何满潮带领团队创新研发了“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也叫“110工法”)。该项技术主要利用了煤矿开采引起的矿压,使得围岩垮塌后自动形成巷道,而不再需要掘进大量回采巷道和留设区段煤柱。由于“110工法”在高效利用煤炭资源、缓解采掘接替紧张、减少巷道事故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也被业界誉为“引领了第三次矿业技术变革”。
“不仅投入变小了,以往留下的煤柱也可以采出来了。”何满潮院士说。这意味着什么?他举例说,延安市禾草沟二号煤矿以前每年采煤15万吨,引入“110工法”后每年能采30万吨,以现在1200元每吨的价格计算,相当于单这一个煤矿,每年就能多出不到2个亿的效益。
“这对老区的帮扶力度是很大的。”何满潮说。这也成为高科技精准帮扶革命老区的典型案例,目前正在其他地区推广。
生态和效益相结合:延安新区10年,从荒山变新城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发挥好能源禀赋,延安还需要破除一个重大的阻碍。
“延安需要土地”,伍法权在论坛现场说。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受地形与空间限制,城市发展受困。而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老城区人口已经高度饱和。南都记者注意到,老城区的路普遍狭窄,不少建筑物就层层叠叠挤在道路两侧的山腰上。
在此背景下,2011年,延安开始筹划“上山建城”。现在平整出21.38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人口20万左右,相当于再造了多半个延安城。
“当时还是一片荒山”,伍法权回忆说。在延安新区筹划初期,他和其他专家一道受延安市政府的邀请来到这里,并征求意见。
在经过多位科学家反复研讨后,延安造城的思路最终确定为“把大规模挖山建城作为整流域生态治理新途径。”一方面削山填沟,遏制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与城市建设同步绿化,快速恢复和改善原有恶劣生态。
争议一开始就存在:延安位于黄土区,生态脆弱,如此大规模的削山填沟是否会对生态造成更大破坏?
对此,伍法权表示,延安新区的模式是“挖填之后快速覆绿,不是恢复成以前黄土沟壑遍布的样子,而是恢复成一个新的绿色城市。”
而从工程地质角度来讲,需要破解的难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控制变形,对此需要对黄土分层碾压、强夯,冲击压实每层0.8-1.0米,每层要压实25遍。第二个是地下水的问题。“黄土怕水,因此采用盲沟排水的方法,同时需要保持排水系统常年畅通。”他说。
南都记者看到,如今的延安新区,道路宽阔,绿化率高,干净整饬。据介绍,目前延安新区已经全面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基本具备城市管理、生活保障、商业物流、医疗教育、文化交流、旅游娱乐的功能。
伍法权告诉南都记者,“生态改善和土地利用是西北的基础建设,这应该是我们的一个基本责任。可以想像,等延安新区建成后,进去住的居民生活质量会提高一个档次。”
“此次邀请金字塔尖的院士们来到这里,为延安能源发展‘把把脉’”,延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杜金根说。据了解,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煤炭行业占该市GDP的“半壁江山”。
南都记者注意到,几位院士与延安有着深厚渊源。比如,何满潮院士曾在延安多次下矿,还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分中心;工程地质专家伍法权则全程见证了延安新区“从荒山变新城”的10年历程。
此次聚焦革命老区的发展现状,多位专家开出了怎样的“对症良方”?如何既能让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效益,又保证生态良好,延安未来要走出怎样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现场,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陕西省延安市夜景。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豪华科学家阵容现身延安,不乏延安多年发展亲历者7月20日,“追寻红色足迹,科技为民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延安示范活动暨“科创中国·智惠延安”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在陕西延安开幕。
从参会专家来看,此次出席的阵容堪称豪华,包括6位院士在内的多名国内能化领域大咖到场发言。比如,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何满潮,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工程地质专家伍法权,岩石力学专家李术才、核能与核安全专家吴宜灿、煤炭战略研究专家吴立新以及采矿工程专家宋振骐和赵阳升等。
南都记者注意到,不少专家与这座背靠煤炭能源和红色资源的城市早有渊源。
比如,何满潮院士就表示,自己已经是第8次来到延安,多次下矿的经历让他对延安的煤炭行业如数家珍。他还在延安建立了深部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把国内首创的无煤柱自成巷”引进延安,用科学技术抢救煤炭资源,大幅提升了煤炭开采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伍法权院士则全程参与并亲自见证了延安新区的黄土工程造地实践。他告诉记者,截至2013年底,仅围绕岩土工程技术就先后召开会议26次,参会院士、勘察设计大师等专家131人次。如今,延安新区已经焕然一新,为延安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成为西部城市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
何满潮院士接受媒体采访。
“把浪费的煤炭资源拿回来”
现场,专家对延安能源产业的“把脉”结果如何?
几位专家都表示,延安的煤炭资源“质量非常高”,体现在含油量高,发热量远超一般煤炭,且杂质很少。
但短板也同样存在。何满潮院士就指出,延安煤炭行业面临的几个问题也是全国煤炭行业的通病:开采技术比较落后,资源采出率低,掘巷工程量大,安全事故频发,生态破坏严重等。
其中最严重的当数资源浪费问题。“现在采煤的产出率不到50%,采一半扔一半,比如延安每年采5000万吨煤,就要至少浪费掉5000万吨,按照每吨煤1000块来算,相当于每年浪费掉500个亿。”对此,何满潮院士和他的团队决定,用科学技术抢救煤炭资源,“把被浪费的资源拿回来。”
据介绍,2009年,何满潮带领团队创新研发了“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也叫“110工法”)。该项技术主要利用了煤矿开采引起的矿压,使得围岩垮塌后自动形成巷道,而不再需要掘进大量回采巷道和留设区段煤柱。由于“110工法”在高效利用煤炭资源、缓解采掘接替紧张、减少巷道事故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也被业界誉为“引领了第三次矿业技术变革”。
“不仅投入变小了,以往留下的煤柱也可以采出来了。”何满潮院士说。这意味着什么?他举例说,延安市禾草沟二号煤矿以前每年采煤15万吨,引入“110工法”后每年能采30万吨,以现在1200元每吨的价格计算,相当于单这一个煤矿,每年就能多出不到2个亿的效益。
“这对老区的帮扶力度是很大的。”何满潮说。这也成为高科技精准帮扶革命老区的典型案例,目前正在其他地区推广。
生态和效益相结合:延安新区10年,从荒山变新城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发挥好能源禀赋,延安还需要破除一个重大的阻碍。
“延安需要土地”,伍法权在论坛现场说。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受地形与空间限制,城市发展受困。而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老城区人口已经高度饱和。南都记者注意到,老城区的路普遍狭窄,不少建筑物就层层叠叠挤在道路两侧的山腰上。
在此背景下,2011年,延安开始筹划“上山建城”。现在平整出21.38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人口20万左右,相当于再造了多半个延安城。
“当时还是一片荒山”,伍法权回忆说。在延安新区筹划初期,他和其他专家一道受延安市政府的邀请来到这里,并征求意见。
在经过多位科学家反复研讨后,延安造城的思路最终确定为“把大规模挖山建城作为整流域生态治理新途径。”一方面削山填沟,遏制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与城市建设同步绿化,快速恢复和改善原有恶劣生态。
争议一开始就存在:延安位于黄土区,生态脆弱,如此大规模的削山填沟是否会对生态造成更大破坏?
对此,伍法权表示,延安新区的模式是“挖填之后快速覆绿,不是恢复成以前黄土沟壑遍布的样子,而是恢复成一个新的绿色城市。”
而从工程地质角度来讲,需要破解的难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控制变形,对此需要对黄土分层碾压、强夯,冲击压实每层0.8-1.0米,每层要压实25遍。第二个是地下水的问题。“黄土怕水,因此采用盲沟排水的方法,同时需要保持排水系统常年畅通。”他说。
南都记者看到,如今的延安新区,道路宽阔,绿化率高,干净整饬。据介绍,目前延安新区已经全面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基本具备城市管理、生活保障、商业物流、医疗教育、文化交流、旅游娱乐的功能。
伍法权告诉南都记者,“生态改善和土地利用是西北的基础建设,这应该是我们的一个基本责任。可以想像,等延安新区建成后,进去住的居民生活质量会提高一个档次。”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