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关吗?地震预警能为人类争取多少逃生空间?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30日 浏览数:4539

泸定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关吗?地震预警能为人类争取多少逃生空间?

来源:腾讯新闻

链接:https://view.inews.qq.com/a/20220909A08S9M00?uid=&shareto=&openwith=wxmessage&openid=o04IBAD9L_fKwHv6xKl4caFt5ubo&key=&version=28001b3f&devicetype=android-29&wuid=oDdoCt233uKzvkO1-jFzdFU2bXG8&sharer=o04IBAD9L_fKwHv6xKl4caFt5ubo

专家核心观点:

·           1、秦四清:此次泸定地震发生在鲜水河地震区,而汶川地震发生在汶川地震区。因为在同一个地震区同一轮地震周期的地震有内在关联,而不同地震区的地震无关联,故泸定地震与汶川地震无关,更谈不上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           2、秦四清:发生在鲜水河地震区的泸定地震是一次预期的预震(preshock)。未来50年内,鲜水河地震区不应发生8级及以上地震。

·           3、许强:几乎每一次大地震都会产生堰塞湖,不用谈堰塞湖色变。泸定震后不会出现唐家山堰塞湖(汶川震后形成)级别的堰塞湖。

·           4、王暾:目前地震预警网的平均响应时间是5秒左右,每个人的手机中都可以设置地震预警功能。

9月5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针对地震成因、地震预测预警预报、震后次生灾害、地震救援难点、地震避险等问题,腾讯新闻《一起来唠科》与王暾、许强、秦四清三位专家进行了对谈。

专家信息:

王暾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

许强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秦四清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一、 泸定地震是一次预震,与汶川地震无关

《一起来唠科》:此次泸定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秦四清:泸定地震发生在我们命名的鲜水河地震区,该震震中位于鲜水河断裂带磨西段。

鲜水河地震区地震构造图(图源:专家提供)

该地震区曾发生过多次强震和大震,如1786年康定南7.75级地震和1973年炉霍7.9级地震,这是第1锁固段在体积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发生的标志性地震。


地震主要源于锁固段脆性破裂,其不同规模破裂发生不同量级地震。下图显示出了锁固段破裂产生的地震活动模式:锁固段在体积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各发生一次高能级破裂事件,称之为标志性地震,在两点之间较小的地震称为预震。

由于1973年炉霍7.9级地震不是主震,故存在第2锁固段,所以在构造加载下,未来仍会发生一系列预震,直至下一次标志性地震(约8级)发生。据此判断,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是一次预期的预震。

《一起来唠科》:那这次地震有可能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吗?该如何理解大地震的“余震” ?

秦四清:泸定地震发生在鲜水河地震区,而汶川地震发生在汶川地震区。因为这两次地震发生在不同的地震区,且不同地震区的地震无关联,所以泸定地震和汶川地震没有联系,更谈不上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只有每个地震区在同一轮地震周期的主震(最后一次标志性地震)发生后,与之关联的地震才是余震。主震前的地震,要么是预震,要么是标志性地震,但都不是余震。

《一起来唠科》:泸定及周边地区接下来有出现较大余震的隐患吗?从长期来看,接下来这个地方还会有大震发生吗?

秦四清:要谈泸定及周边地区是否会发生较大地震,无多大意义;我们不能只关注泸定这个地方,而是要谈一个地震区,因为同一个地震区同一轮地震周期的地震有联系。用通俗的话来说,这次地震发生在泸定,而下一次就不一定了。

由于鲜水河地震区的主震还没有发生,所以目前谈不上余震。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及其后的小地震,都是预震。泸定及其周边所处的鲜水河地震区,未来仍会发生一系列的强震和大震,特别是在泸定到玉树一带,应密切关注,并尽早采取有效措施。

鲜水河地震区目前远离下一次标志性地震的临界值,按目前该地震区的地震活动速率判断,未来50年内该地震区不应发生8级及以上地震。

《一起来唠科》:那么,这些天网络盛传的“大旱之后有大震”和“大震之后有大雨”的说法,具备科学依据吗?

秦四清:大气环流是影响旱涝的关键因素,而大气环流主要受热能支配。因为单位太阳辐射能(主要为热能)远远大于地球内部释放的单位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包括先存热能、放射性热能、重力分异产生的热能、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地震摩擦热能等),其中断层急剧错动(地震)产生的摩擦热能(实测表明地震断层的热流值很小)又仅占此热能的极小一部分,故大旱与太阳辐射能有紧密联系,而与地震几乎无关。因此,根据大旱预测大震,就成了无稽之谈。

在震间阶段,断层呈缓慢滑动且滑动量很小,故摩擦产热可忽略;而在震时阶段,断层急剧错动形成破裂带,产生较小的摩擦热能,并易通过断层释放。如果此种释放的热能会影响旱情,那么应该说大震之后可能出现大旱,而不是相反。

其实不用任何托辞或依据(如旱震关系),任何人说某年后的3年半内,四川会发生不小于6.0级地震,几乎都会“百发百中”。因此,所谓的旱震理论没有存在的必要。

许强:地球多个圈层是相互影响的,发生7.5级以上的大型地震会释放比较大的能量,可能会对局部气候产生影响。但我们不能够把“大震”和“大雨”一一对应起来,目前还没有特别充分证据科学证明两者有必要关系。

二、 震后需警惕次生地质灾害,但无需谈堰塞湖色变

《一起来唠科》:地震会导致哪些地质灾害?

许强: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可以分为同震地质灾害和震后的次生灾害。同震地质灾害是指地震过程中产生的地质灾害,例如崩塌落石、滑坡、堰塞湖溃决等。震后的次生灾害指地震发生以后,除崩塌落石、滑坡外,还包括泥石流。由于地震将山体震裂松动,尤其是在余震和降雨条件下很容易再次发生地质灾害。

另外,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还可能演化成其它灾害,例如当下四川进入秋季,要警惕雨水渗透进入山体内部,可能会引发规模较大的山体滑坡。同时,同震灾害产生的松散物质如果堆积在沟谷,一旦遇到强降雨,很容易爆发泥石流灾害。

《一起来唠科》:从地质水文的角度来看,地震后一定会有堰塞湖的出现吗?震后又该如何判断可能出现的堰塞湖危机?

许强:几乎每一个发生在山区的大地震都会产生堰塞湖。地震活动导致的山体岩石崩塌等情况出现,然后山崩滑坡体等会堵截河道等水域,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天然湖泊。地震形成的天然湖泊广泛存在于各个地区,例如四川茂县的叠溪海子、雷波县的马湖,都是地震后形成的巨大堰塞湖。

对于堰塞湖,我们其实不用特别恐慌,更不用谈堰塞湖色变。虽然汶川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当时对绵阳市构成了巨大威胁,但类似的大型堰塞湖只会产生在特别大型的地震中,这次泸定地震是很难形成大型滑坡和堰塞湖的。四川近年经历过几次六级到七级的地震,都只是发生了小规模的山体滑坡。泸定县6.8级地震发生后,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村右岸山体垮塌,阻断湾东河右主支沟形成堰塞湖。不过据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此堰塞湖已自然过流,已没有太大的安全隐患。

一般我们可通过卫星的遥感影像判断是否出现了堰塞湖。而当地的居民,如果发现原本有水流动的沟谷突然没有流水了,就可能是上游某处形成了堰塞湖拦截了水流。如果地震后出现了堰塞湖,我们会首先撤离相关区域的人员,再去排除堰塞湖带来的威胁。


《一起来唠科》:造成地震伤亡的主要原因一般有哪些?

王暾:首先是地震导致的房屋破坏,如果房屋中的人员未及时撤离,就会出现伤亡情况。其次是同震滑坡崩塌、落石等。另外如果身处断裂带上,就有可能因为地壳岩层断裂错动导致人员伤亡。

震后的次生灾害也会导致非常严重的人员伤亡,尤其是山体滑坡、泥石流。今年6月1号四川芦山6.1级地震中,遇难的四人都是由震后的滑坡崩塌和落石导致的。

《一起来唠科》:此次泸定震后救援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暾:应急抢险救援过程中首先考虑“三防”,防余震、防地震次生灾害和防疫情,这“三防”实际上会使得整个救援需要考虑的因素增加。高山峡谷等地带,地震过后的次生灾害是比较多的,尤其是气象部门预计未来会有一些降雨,这可能会导致泥石流和山洪的发生,所以救援队员在救援时,要通过多种形式保障自身的安全。

我觉得相关的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和应急部门,应该要协同进行救援、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保障救援队员的安全。同时,地震灾区居民需要考虑震后的地质灾害,例如堰塞湖。

《一起来唠科》:谈到救援,我们经常提“黄金救援 72 小时”,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

王暾:不同灾害的黄金救援时间是不一样的,不能够说都是72小时,对于有些情况,100小时甚至200小时也有可能。而对于爆炸灾害的救援,可能就只有短短几十分钟。

地震灾害的救援,需要考虑被困人员所处位置的水源食物、空气是否足够充足,所以说黄金救援72小时是一个大致的数,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例如汶川地震大概过去六七天,都有人被救出来,因此地震灾后救援我们需要争分夺秒地去做好救援工作。


三、 地震预警系统5秒内能响应,震时逃生要就近选择安全地带

《一起来唠科》:哪些因素会决定地震的破坏力和人对地震的感知?

秦四清:震级、震中距、地震波传播中遇到的介质、建筑物地基和建筑结构以及建筑质量等,都影响地震的破坏力和人对地震的感知,但震级和震源深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起来唠科》:地震发生前, 专业人员如何做好长期预防工作? 此外,对于地震高发地区的普通居民来说,我们要有哪些准备?

许强:临震预报是比较难的,准确度不太高,但是中长期的趋势性预报是我们目前正在努力的一个方向。同时我们要提前做好预案准备,比如说在易发生地震的区域储备好物资,包括粮食、帐篷、救灾物资、抢险救灾设备等。另外我们还要组织应急演练,尤其是在中小学、医院等人口聚集区。

王暾:地震发生前会有地震预警。在震中发生地震时,监测仪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通过实时获取、分析布设在各地的地震预警监测台站的数据,快速对地震参数进行评估,若发现是大地震,就及时对地震还没有波及的区域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给出警报。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2010年开始建设中国的地震预警网,现在覆盖的面积达到了240万平方公里。随着2020年与中国地震局签约,地震预警网开始成为中国地震局网的组成部分。现在地震预警网已经连续成功预警了73次破坏性地震,包括前几天的泸定地震。

目前地震预警网的平均响应时间是在5秒左右,预警越早发布,就越利于减少民众的伤亡情况。因为地震预警信息对民众来说有三个功能:逃生、避险和安定人心。同时我们一定要提前设定手机中的地震预警功能,当我们收到预警信息时,就要立刻采取避灾措施,不能犹豫。

《一起来唠科》:地震发生时,跑还是不跑?如何逃生和自救是最有效率的?

王暾:地震来时,我们要到最近的安全地点避难,特别是看到地震预警后。但跑不跑也要分成两种情况来看待,首先是要看你所处的位置,如果是在楼房高层里,那还是待在室内稳定的位置躲避,不要乱跑。其次是要看人的心理本能,地震来袭时人很有可能就会乱移动,这样会造成生命危险。因此,我们要提前观察和准备好地震避难的安全点,这样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利用预警时间做出选择。

许强: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场景选取不同的逃生和自救方式。

首先在地震中,房屋倒塌的范围是非常小的,一般主要出现在震中区和发震断裂带一定范围内。现在新修的框架结构房屋只要不是处在上述两个区域中,出现倒塌的可能性不大。

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我们认为二楼以上的居民不应该随意跑动,而应该居家避灾。地震中的一些伤亡,主要和人在外面被掉落物体砸伤有关。

其次,如果在野外、路上或山区里,我们就需要提高注意力,及时躲避可能发生局部垮塌的地段,并立刻寻找开阔地带避灾。

若是在城市,我们也应该尽快前往开阔地带,比如公园、宽阔马路等地,且不要挨着房屋躲避,尤其是安装了瓷砖、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另外在家中一般都是选择狭窄空间避灾,例如卫生间、储物间、墙角等,同时还要注意避开悬挂物以及易翻倒家具,如书架、高置的花盆、鱼缸等。再次,我们要注意地震预警信息,且日常时要了解一些地震逃生知识。